北京西山森林公園的無名雕像廣場上書寫着“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永垂不朽”,随着《沉默的菜耀》劇集的落幕,我想說,您的名字,如今,不僅有人知曉,而且家喻戶曉。
之前就曾在紀錄片無聲的功勳中了解過這段鮮為人知的風雲歲月,所以一得知劇集開播就每天晚上乖乖的守候在電視機前等着更新,觀看這部劇集的心情和看其他同類型的謀戰劇完金不一樣,是那種想看但又不敢往下看的抓耳撓心。相比同類型的故事是帶着未知的結局走向劇情的終點,而這部劇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是置于真實曆史事件的底座上,底色就是蒼涼和悲壯的。無論我們随着劇情的跌宕情緒如何起伏,它都會遵循曆史的脈絡和進程,按照它既定的軌迹往前走。我們站在時間的此岸,明明知曉故事的終點是萬丈深淵,還是不得不眼睜睜的看着他們在平凡的彼岸日常裡一步步走向命定的刑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無法阻攔的無力感,蒼白又沉重。他們不是故事中虛構的人物,他們是真實地刻在紀念碑上的革命先輩。
我覺得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對這部劇愛國情懷及對革命先輩的緬懷和尊重。但是我還是想說這部劇拍的非常成功,它能讓我們青年一輩自發去先輩墓前瞻仰緬懷,去主動的了解那段沉重的曆史,去感受先輩們在白色恐怖下為了兩岸人民的團圓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這就是當代文藝作品的正向意義。感謝演職人員的精準落地的演繹,不僅塑造了角色,扮演了角色,還讓角色附體為角色注入了靈魂,讓我們在沉靜有力量的演繹中,在角色的沉默與爆發中,窺見色的沉默與爆發中,窺見那些在曆史的暗夜深海中獨自前行的孤膽英雄的内心世界。在這裡真的要誇一下于和偉老師,他用精湛的演技完美的區分了他之前所演繹的人物,去年和今年分别看了他參演的兩部劇《西北歲月》和《我是利警》,他飾演的吳石将軍也沒有劉志丹将軍和秦總指揮的身影,真正是劇抛式的演技。他此次飾演的吳石将軍,有一種靜水流深的克制感,全劇從頭到尾他都沒有多少大開大合的情緒激蕩,所有的驚濤駭浪都被掩藏在平靜的外表下。面對交通員張灏和陳太太的犧牲,微微顫抖的身軀,緊抿的唇,泛紅的眼眶,手背凸起的青筋,他将極端壓力之下仍然行走在暗夜刀尖上的情報工作者演繹的入木三分,那份無法言說的巨大痛苦和無處宣洩的苦悶力透紙背。不需要獨白,僅憑一個背影、一呼一吸、某個欲言又止的瞬間就能讓我們洞悉他内心的萬千波瀾。
全劇中最催人淚下的部分就是圍繞他的情感世界:他和聶曦的師生情;與妻子碧奎之間深沉的愛。吳石之于聶曦,亦師亦父亦友。布置任務時,他是上級領導,指令清晰不容置疑;在學生迷茫的時候,他是師長,眼裡是擔憂和指引;在聶曦面臨危險時,心裡是關切和苛責;在最後危急時刻,他是并肩作戰的戰友,是可以将後背交托戰友的信賴。聶曦從最初的仰慕到追随,直至最後能獨當一面與老師成為并肩同行的戰友,最後不惜犧牲自己來保全老師,師生之間的雙向奔赴讓我們看到了信仰的傳承和接力。
他面對妻子的時候,不能将心裡掩藏的秘密訴諸分毫,隻能将那份愧疚,憐愛、和無法言說的痛苦深藏于表面的平靜之下,他們之間那份深沉的愛,不在甜言蜜語裡,而在每一次燈下的守候,在每一次台階上的等待,在每一次的約法五章裡,在一個為你打好掩護的瞬間,在一份“我雖不知你在做什麼,但我知你為人”的信任和支持中,在深淵的邊緣共同經受風雨。相比之下,聶曦和阿美之間的夫妻情更像是亂世浮萍下尋常的煙火氣。他們就像那個動蕩年代裡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對幸福最平凡樸素的願望。他們之間有着堅固的信任,唯一的矛盾就是兩人對孩子的處理方式,但也會讓兩人學會如何在矛盾中學會慢慢靠近。聶曦每次回家,去阿美工作的醫院假裝生病,隐瞞他受的槍傷,送她離台,卸下僞裝時滿眼的疲憊,都帶着對妻子濃濃的眷戀和愧疚。吳石和聶曦對妻子的沉默是對他們最極緻的守護,“正因為我愛你們,所以才要去更危險的地方”。他們讓我們看到了革命者,犧牲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命,還有這觸手可及的、平凡又珍貴的幸福。
除了兩對夫妻情,還有一段關系比較好磕就是碧奎和陳太太的友情。陳太太作為交通員,可能一開始是帶着圓謊的目的認識并接近碧奎,但是幾杯濃茶淡酒,半夕訪古道今,一見傾心,相見恨晚,頓成知己。她們在對方面前會卸下心防,做回幾分鐘真實的自己,在這幾分鐘裡,她們是擔憂丈夫的妻子,交流孩子的母親,思念故土的同鄉人,她們的友情如同盛開在牆角的雛菊,不張揚,不顯眼,卻成了整部劇最溫情的所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