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從來不是對立面。李安說,片名翻譯成《知性與感性》更合适,理性的姐姐沒崩住克制的感情,得到了浪漫的結局;感性的妹妹在療傷中,領悟到細水長流中感情的沉澱。性格的“陰陽調和”才是真正的成長。李安很适合拍這類電影,加之以“理性姐姐”為主視角,克制貫穿全片(中國人太适合處理隐忍的感情戲),是一部合格的英國古典戲。
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在李安傳記中,他講這部是自己導演生涯的轉折點,第一次跨出舒适圈拍西方題材,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從和演員的磨合、劇本的讨論、構圖的研究,他感覺自己不再是草台班子般的随意,終于意識到自己能以“導演”的職業謀生,也借此嘗試不同内容、不斷學習。戲的故事背景注定隻能是一部規規整整的古典戲(這樣就很好),但對李安來說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