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很感動人,把主人公的故事講得很好。但其他線索難免有些問題,比如女兒線。女兒女婿之間的幾次“矛盾”缺乏足夠多的鋪墊,有些突兀。背後是兩個問題,一是女婿究竟放在哪一方,創作團隊沒有明确地想清楚,因此有些别扭。另一個是女兒(新一代女性而不是母輩們)的女性主義故事怎麼講,似乎還不夠有力。其實這是個大問題,因為今天女性主義陣營主要發聲的就是這個世代,但這部電影卻好像不知道怎麼叙述她們的故事,女兒在面試現場突然發作和得到工作後突然不站在媽媽這邊,也是這個原因。女兒形象不穩定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個人對抗群體/結構的執迷,前期其實女兒是黑暗家庭的透氣孔,但女兒突然反轉,老同學也都突然“不巧”,仿佛這樣才能把主角個體逼上絕路(正路?)。

第二個大問題是本來最期待的“娜拉走後怎樣”,似乎也不太有說服力,而是用一些浪漫化的大自然影像,或和家庭中打光的對比,來反襯。但在直播能夠自養之前,所憑依的“底氣”卻仍是“國家”發給退休工人的每個月2000塊錢(還有車貸)。錢雖不多,或可解決魯迅擔心的娜拉“餓死”,但是否“回家”,回家之後如何改造家庭關系,就不得而知了。

主人公的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因此許多地方能立住,但女兒是虛構的,就一塌糊塗,這讓人質疑創作團隊虛構的能力,而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不是改編真人真事的能力,而是想象具有創造性的可能的能力。在這個層面上,創作者似乎是匮乏的。

另,姜武演得不好,火候把握不準,女主就好得多,女主父親戲份有限但也演得很好。總體上是一部很動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