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的長河中,《藏海傳》曾憑借“權謀複仇”的旗号與強大的演員陣容,激起千層浪,開播時萬衆矚目,收官時卻口碑驟跌,成了典型的“高開低走”案例。這部劇的折戟,根源在于創作者對權謀叙事的理解偏差和創作誠意的匮乏。

從劇情邏輯來看,《藏海傳》可謂漏洞百出。男主角藏海的複仇之路,猶如兒戲。他為靠近仇人平津侯,竟選擇在其眼皮子底下參與皇陵修建,這“燈下黑”的操作,實在侮辱觀衆智商。反派平津侯滅門後,既不徹查幸存者,也不清除潛在威脅,反而給藏海留下諸多複仇線索,讓這場權謀博弈如同小孩過家家。還有藏海在趙尚書院公然暴露身份,士兵在翻車事故中集體“失明”,所謂的“智鬥”淪為編劇的自嗨。

人物塑造方面,主角藏海的人設充滿矛盾。前一刻還在隐忍籌謀,下一秒就因看到父母衣物當衆痛哭,情緒失控與複仇者的深沉人設嚴重不符。肖戰的表演雖在個别爆發戲中有進步,比如皇陵對峙時聲壓表現尚可,但整體還是顯得過于緊繃,騎馬戲的姿态僵硬,與黃覺的老辣氣場一比,差距明顯。配角群像更是慘不忍睹,張國強飾演的皇帝被批“龍袍穿出連長氣質”,聲線、儀态全無帝王風範,朝堂上甚至被臣子壓過一頭;梁超飾演的謀士,喜劇演員的油滑徹底掩蓋了角色應有的睿智,還出現補丁道袍、現代手表穿幫的笑話。

制作與叙事的割裂,也讓觀衆大失所望。雖說服化道和攝影構圖達到了中上水平,但制作上的用心,掩蓋不了叙事的崩塌。導演鄭曉龍用嚴肅曆史劇手法拍這部架空爽劇,宏大鏡頭與懸浮劇情格格不入。特效場面粗糙,動作戲拖沓,探秘戲份簡直是視覺災難。劇本架構松散,支線泛濫,主線複仇的張力被嚴重削弱,觀衆在冗長的權謀遊戲中漸漸失去耐心。

曾幾何時,《琅琊榜》用七年光陰精心打磨出梅長蘇的複仇傳奇,每個細節、每場智鬥都經得起推敲,人物形象飽滿,劇情環環相扣。而《藏海傳》僅用四十集就證明了:沒有紮實的劇本做根基,再華麗的權謀外衣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藏海傳》的失敗,為影視行業敲響了警鐘。當創作者隻想着靠熱搜和流量吸引眼球,卻忽略了劇本的精雕細琢和人物動機的深入挖掘,最終隻能産出徒有其表、内核空洞的“僞權謀劇”。觀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回歸創作初心,尊重觀衆智商,才能在競争激烈的影視市場中站穩腳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