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二評這部電影,褪去電影内容本身傳遞的訊息與情感,這部電影其他細節也讓人沉思。

1) 這是一部關于“精英老人”的電影。這部電影裡沒有一個老人是貧窮的。 他們每一個都身體健康,很有活力。他們家境良好、接受過平均線及以上的教育,有自己的住房(位置高級),可以輕松地支付三不五時去國際飯店喝咖啡的費用。他們在物質上完全不需要依賴子女,而他們的子女也過得不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是這些老人從不看電視、不刷短視頻,不看直播。在現實中無所不及的網絡似乎離他們很遠,他們用手機主要是完成溝通的功能。這些老人是落伍不會嗎?顯然不至于,這更似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讓我沉思的是為什麼現實中那麼多老人淪為網絡各種直播短視頻和傳銷的俘虜呢?是他們意志薄弱嗎?應該也不會是,相信背後有許多更深刻的因素在左右着人們的選擇。
2)子女對于父母想要找另一半的态度也很讓人回味。小汪在誤以為老汪要給他找後媽的時候,除了情感沖擊,本能的反應是理解支持但是不接受再生一個孩子,看似玩笑的對白,對于上海人是完全心神領會的,因為其實小汪已經亮出了自己的底線:不能影響自己的繼承權和今後的财産分配。許多上海老人都非常富有,而财富大多集中在房産上。我不知道其他城市的子女是否有同樣的默契,但小汪的态度是否會形成社會對老人尋找新的伴侶的一種期待呢?畢竟對于子女來說,好處顯而易見。老人通過同齡人之間的互相幫助獨立養老而不依賴子女。他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流動資産,而子女可以少操一點心,也不影響今後主要财富的繼承。 另外一方面,老人自己的錢,卻因為種種社會和子女期待不能完全自由支配,又何嘗不讓人感到不公呢?
3)社會對于老人之間彼此尋找陪伴或者伴侶的态度。影片沒有明說,但是1)老金借助相親角找陪伴;2)美琴上門,因為老小汪吵架而被鄰居們誤會難為情 這些小細節背後就是社會,哪怕開放如上海對于老人重新尋找伴侶的一種默認态度了。“老不正經”這樣一句話,剝奪了多少老人尋找餘生幸福的權利。在這部電影裡,雖然老汪最後試圖走出去,但是他仍然是依托一個小團體而不是跟美琴一對一單獨行動,可見傳統道德影響之根深蒂固

也許有人覺得此片不接地氣。在當下的大環境,無數打工人消費降級每天拼死拼活地賺辛苦錢,而這些老人卻衣着光鮮,動不動高消費,有點“何不食肉糜”甚至“無病呻吟”。但是其實不是的。這部電影反而揭示了哪怕擁有财富健康自由也無法逃脫的老去,失去另一半和逐漸無能為力的命運。金錢的确可以幫助老人更舒适地調整自我、建立朋友圈彼此幫助,成為子女的隐形财務後盾而不是包袱,但是這一切都離不開廣大社會更多的開放理解和支持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