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方導在映後分享的許多趣事:
- 方導很慶幸在2019請了士兵家屬來東極島參加紀念活動,因為幾個月之後就20年新冠了,無法進行長途跨國
- 方導曾對受采訪的老兵表示,這部電影做好了作為他的100歲生日禮物,可惜對方已經去世
- 方導提到片中2位女性日本學者為本片提供了很多對接、翻譯幫助,尤其是為船長後代解釋了他們父親的情況。這兩位學者與片中受訪的士兵Jack Hoison(抱歉可能拼寫錯誤)保持聯系,她們對盟軍俘虜的同情以及研究使曾經“恨死所有日本人”的Jack慢慢釋懷
- 為什麼先拍了那麼多士兵的情況,在80多分鐘的時候才引入漁民?方導表示他想要觀影者、尤其是觀影的漁民後代了解到這些士兵曾經曆的地獄般的情況,能更深地感受到漁民們善舉對這些士兵的意義
- 方導有意給本片起了和Tony Banham書同樣的名字,并和Banham表示先書後電影都承接了同樣的使命。原本的标題以800多幸存者/1800多位被遺忘者(抱歉記不太清楚了)為中心。
- 日本防衛省和外務省為本片特意開放了檔案并罕見地允許拍攝
- 沒有找到當時的日本水手後代;戰時日本水手死亡率極高
- 被藏在孩兒洞的3位戰俘中,一位曾在上海當了十幾年警察,會講上海話和一點粵語 ,而上海話和舟山話很像,也因此村民們努力幫助他們躲藏
- 當時漁民給士兵吃的其實不是turnip(白蘿蔔),方導和漁民交流後發現其實是當地的白番薯
- 方導賣房拍片,笑稱現在是借住狀态。第一次當導演,為了講述自己想講的故事和editor吵了很多次
- 如何在不刺激到受訪者時獲得具體真實的回應?要與受訪者共情。方導提到在采訪移居魁北克的士兵時,被告知對方年紀較大也不願回憶過于痛苦的記憶;于是他先和對方聊起了年輕時快樂的回憶,聊到軍隊的職位時問對方如果機槍過熱沒有水該怎麼辦時,士兵一樂:“當然撒尿啦!“就這樣打開話題。
- 方導很遺憾地表示,很可惜有許多士兵親人采訪者未能将他們剪輯進去;制作組曾在成片後特意飛往賓夕法尼亞采訪一位士兵後人,滿足老人渴望家人故事被傾聽記錄的心情
- 沉船動畫是美院做的泥塑+動作捕捉;保留了一些粗糙的痕迹
- 本片有非常多的志願者相助,包括剪輯預告片
- 方導在英國選擇報紙刊登廣告,因為”我這個年紀的人還有老年人是看報紙下飯的。”引起轟動後bbc一位工作人員來找到他問是政府支持還是個人行為,在聽聞是個人行為後更為震撼
- 方導的鼓勵:要做有意義的事
個人感受:方導真的是一位非常接地氣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導演,有映後Q&A一定要參加,他有太多的内容和故事可以分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