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這是對現實生活的赤裸描繪,天降危機之後的人們究竟會怎樣?媒體迷戀流量,資本追逐利益,總統隻關心選票,政府滑稽的人事安排、英雄主義的高捧以及一群到處吃瓜的民衆。全片幾乎很少有人第一時間去回答如何阻止隕石的墜落,除非毀滅世界的倒計時一點點靠近或者因為要擺脫醜聞或尋求資源而進行的被動應對。真的充滿敷衍!
劇情從隕石觀測到“看不見”,總統、政府、媒體、民衆的漫不經心,到隕石逐漸“肉眼看到”,這種警報才徹底拉響!的确,對于未知,我們選擇視而不見;而到真正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我們再也做不了“鴕鳥”,或許是短視,可能是娛樂至死。
可以說這是一部表層故事清楚易懂,深層故事映射現實的寓言,更準确的說,可能是一部為了諷刺而諷刺的荒誕喜劇。網上針對它的解讀很多,畢竟劇情上有很多對現實的“緻敬”,現實人物和劇情角色總有些莫名聯系,很容易聯想。
有人将這次天降隕石理解為這次疫情,并将疫情下的美國政府痛批一番;主創團隊認為當初是為了警惕全球變暖,希望如“天降隕石”的天災人禍能夠得到重視。每個人各有自己的看法,多麼神奇的巧合,共鳴情緒表現滿滿。
但是這些真的夠嘛?或者說影片的初心是什麼?我大膽猜測它可能就是一部為了諷刺而諷刺的悲喜劇,可能是想要的太多導緻很多諷刺流于表面,尖銳明顯不足,人物的群像化描寫缺少厚度,受限于題材和時間,出現了這樣一個“縫合怪”。
沒錯,這就是個縫合怪,主題的深刻或劇情的反轉明顯是欠缺的,滿滿的荒誕感更多是一種營造。相比之下更喜歡《黑鏡第一季》的第二季,其中有一個反體制的黑人最終被馴服,或者是《瑞克與莫蒂》“不要版權篇”的腦洞大開;還有最喜歡的《是,首相》系列對于政客和文官體系的諷刺。
當然這種批評可能是和一些質量更高的影片來說。簡單概括:這是一部梗料滿滿的大雜燴,它可能隻是在觀影的過程中留有爆炸,然後驚歎“原來是這樣”,接着就是“這部影片真不錯”的評價,至于怎麼辦?抱歉那可能是主創團隊也沒法回答的問題。
相比之下,這種荒誕如果能加點「黑鏡」味,可能會更好,整部影片很容易聯想到「黑鏡第一季第二集」的故事。當反抗成為一種商品,一種商标,反抗就不再是發自内心的呐喊,而是淪為一種消費,成為娛樂狀态下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