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的夢境中,駛來一條獨行船,竹影婆娑,也算是看到一次東方意境式的《金色池塘》。

因為當時沒有太多時間聊這部電影,所以隻是簡單留下了一些初印象,現在倒挺想好好談談的。

要怎麼去處理中國式家庭中三代人之間的生活面貌,這極為不易。我們慣常在銀幕上體會黏着式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東方家庭關系,但影片卻敏銳地傳達出這種“傳統關系”如今呈現出的脆弱性。一個屋檐下的一家五口,曆經三代,最終分割為三個略顯封閉的現代住宅,應對且經營着各自的難題和生活。一場三代的家庭聚會,需要大家長在其間牽扯、粘合才得以同聚;三個家庭矛盾重重,親子關系在每一層都顯得别扭且尖銳,但唯獨爺孫間有了良性的愛意表達和情感溝通。然而,影片一開篇爺爺的病情,就預言着一種既定結局和隐藏的憂心與疑問,我們曾體會且信仰的“家”的傳統故事,在未來又該如何書寫呢?作為現在正在目睹着這個變化,看着近年開始努力扮演外公角色的 家裡大哥時的我,有時候也會産生這樣的疑問。
另一點想談談的是,影片選擇的創作風格。極簡的視聽語言,純粹淨美的自然風光,生活化的場景片段,在确定了這一去戲劇化而趨向生活流的總體基調上,導演又克制地設計了很多意識流的手法,比如開頭的夢境,比如反複出現的倒影、反射,又比如一些似乎有點自述和總結式的生活心得台詞,将整體氛圍又推向了男主人公自我意識的言說和表達。

我想将影片的這種創作方案稱之為一種“靈與肉”的鏡頭并置。為什麼這麼概括呢,那就得從影片中兩個女人談起,“幽靈”般存在的妻子元勤,以及老爺子現實的“暧昧對象”老吳。 大姐淑貞一開始就非常憤憤不平, 自己的父親在母親去世一年後,便非要和另外一個女人在一起,這讓她無法接受,而善解人意的二姐,對父親的“陪伴需求”和“情感需求”,試圖表示理解。在鏡頭中,我們其實也常常能看到元勤的靈魂時不時出現, 尤其是外孫胖胖去找外公聊起外婆時最為明顯,現實的樹文隐去,在玻璃鏡像中的丈夫才仿佛與陰陽相隔的妻子同處一個世界,相顧無言淚千行。但伴侶逝去,家庭分割,老爺子終究面臨的是現實的孤寂肉身,所以,他和同樣肉身孤寂的“老吳”彼此都需要重新建立一種對話、聯系和羁絆。

撫慰老爺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時,又努力袒露他現實中的苦澀與難言,導演的這種手法也成為了他對這部作品的極緻關懷,而這種一以貫之的關懷,也讓很多在影片中能被上升為一種“原生家庭之問”的話語,不再是流行式的尖銳和疼痛,而是保有着愛意的生活可能性,讓那些還在攻克親子關系這一難題的“母親”“父親”“兒子”“女兒”, 不再面目可憎,而是風趣、可愛的獨立個體。或許,這才是我們真實的一種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