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隊長,有敵機,兩架F4,3點鐘方向。”“5點鐘方向出現F4戰鬥機群。” “8點鐘方位導彈,快發射熱幹擾彈。”“已發射雷達幹擾信号,敵方飛機的雷達航電系統即将失效。”“F4現在就像瞎子一樣,開始反擊!”

在《蘇-27出擊》的平行時空裡,蘇24空軍編隊成功偷襲西德邊境軍事機場,全面觸發了S國與北約之間的領空之争。

這部由A站與軍武科技聯合推出的原創硬核空戰劇,一度火熱。還在更新追番期間時,筆者就采訪到了A站負責人文旻與軍武科技CEO曾航。

硬朗的美式漫畫風格、寫實的遊戲動畫、英俄德三語配音,文旻形容《蘇-27出擊》是A站與軍武“硬”碰“硬”擦出的火花。

2019年,計劃在版權内容、OGC、PGC、UGC四大方向發力的A站,除了《蘇-27出擊》在軍事OGC方面有所突破,UGC和PGC方面正在積極推進各種補貼等方式加速内容建設,同時也持續引進以動畫内容為主,涉及影視、人文等方面的版權内容。

風波之後,重啟内容引擎、四大闆塊重點發力,二次元賽道的老玩家A站,已然找回了自己的節奏。壓力與動力并存,A站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如果做到10分是優秀,那我們希望可以做到11分。”

A站+軍武,“有趣誕生價值”

“本來這種小衆的垂類其實很難發展,但A站提供了合适的用戶土壤。” 文旻告訴筆者。

作為國内第一家彈幕視頻網站,A站見證着國内二次元文化的發展曆程,也一路沉澱了特殊的社區屬性。

在A站的用戶結構中,30歲以下的用戶群體占比高達82%,尤以打遊戲和看視頻作為主要休閑娛樂項目的禦宅一族占多數,透露出年輕和宅的趨勢。

同時,在A站的總體内容中,幹貨、自嘲、有趣、技術宅、曆史控等有深度且極緻到一定程度的内容占很大比例,奠定了A站的文化氛圍。

“年輕”意味着更大的發展前景和更長的消費周期;而“硬核”意味着重度,代表用戶的興趣和能力;“宅”則意味着用戶有足夠的時間和注意力花費在二次元文化之上。

《蘇-27出擊》正是基于這三個切入點展開的差異化内容布局。

而《蘇-27出擊》的聯合出品方軍武科技,也是典型的硬核代表。曾推出《軍武次位面》《軍武大本營》等内容的軍武科技,是國内武器裝備、軍事人文垂類最專業的團隊之一。

“軍武科技的理念就是探索創新,創造價值,”軍武科技CEO曾航表示:“早些年我就有個想法,用互聯網思維創作軍事科幻故事。”

文娛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用戶需要更豐富的精神食糧。然而内容大爆發的同時同質化情況十分嚴重,A站和軍武想為受衆提供新的選擇:硬核原創空戰短劇。希望能夠通過更優質更新鮮的内容,來滿足用戶對文化娛樂内容日益增長的“剛性需求”。

一拍即合之後,就是後續創意、制作和修改的推進。

此前,軍武出品内容以紀錄片和科教片為主,而《蘇-27出擊》則是故事短片的形式。為此,軍武特别邀請了影視劇編劇與策劃團隊一起開發。

“影視制作要求精工細活,而互聯網要求效率和針對性。”兩者之間碰撞出很多有趣的内容,而在曾航看來,好玩、有趣就意味着有價值。

這也與A站的訴求不謀而合。文旻告訴筆者,“在内容創意上,其實我們也是抱着嘗試的态度,比如把手繪和遊戲動畫放在一起、用外國聲優原聲配音,這些以前很少有人嘗試,我們也不确定内容是否會’爆’,但還是很希望給用戶帶去更好玩的全新體驗。”

軍事OGC制作,不“将就”,要“講究”

“男性用戶的訴求其實很直接,他們往往更喜歡激發男性荷爾蒙的東西,無論在價值觀還是立場上都要直接觸達用戶的爆點。”軍武科技CEO曾航告訴筆者。

《蘇-27出擊》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冷戰時期,以蘇聯制造的蘇-27為主要軍事裝備。對這一特殊時期的國際局勢,許多軍迷都有過大膽的猜測和腦洞。

A站和軍武将平行宇宙的概念與蘇聯對抗西歐的硬核腦洞結合起來,假設在故事的平行宇宙中,蘇聯進攻歐洲引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通過刻畫英、法、德與蘇聯之間軍事大國的沖突,提供一個虛拟戰場,既可以實現許多頂級裝備的對戰,又可以讓曆史上并不存在的戰争場景“真實”發生,滿足軍迷們對重量級戰争的勁爆想象。

除了故事設定上的創新,《蘇-27出擊》還啟用外國聲優,完成了片中英語、德語和俄語等多種語言的配音,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感和代入感。

而手繪漫畫與遊戲動畫的結合也具有開創性意義。硬派畫風符合冷戰時期的風格,軍事動畫技術收獲好評,從短片的彈幕中就能體會到觀衆對畫質、流暢度等各方面的肯定。

從機動性強的米格-29、擅于超低空突防的蘇-24,到載彈量大、航電先進的F4戰鬥機,以及F104、米格-23、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蘇-33,薩博-37……《蘇-27出擊》前5集中總共出現了超過20種飛機,而這些品種繁多、質感逼真的軍事裝備,都是由遊戲動畫技術制作的。

一方面,軍事題材受衆用戶群體覆蓋較廣,符合軍武的受衆定位。另一方面,相比其他軍事動畫,空戰題材的呈現的戰鬥效果更加激烈且更有科技感,更能吸引觀衆的注意力。幾番考量之後,軍武最終決定通過遊戲技術這種創新嘗試,圓軍迷們一個“飛天夢”。

值得一提的是,《蘇-27出擊》中的動畫制作是以真實的戰鬥機為載體進行1:1的仿真,座艙内的儀表按鈕也都是根據真實戰鬥機的位置進行刻畫,且儀表上的數據都是真實可讀的。

細節的真實準确來自制作團隊的用心和考究。“我本人在航展上看過俄羅斯勇士表演隊的蘇-27重型戰鬥機表演,也在俄羅斯的愛國者公園還有莫尼諾空軍博物館近距離接觸過蘇27,” 曾航表示:“現場确實感覺非常震撼,尤其是蘇-27從你頭頂低空掠過的時候那種震耳欲聾的聲響。”

在曾航看來,蘇-27具備多種優勢,不僅顔值高,而且完全沒有重型戰鬥機的笨重特點,可以做一些類似眼鏡蛇機動的高難度動作。

“在硬核二次元的特色之上,追求更加專業、有質感的内容,來順應用戶審美升級趨勢,滿足消費者對内容品質的追求。” 文旻告訴筆者,《蘇-27出擊》正代表了A站“不将就,要講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