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絕密較量》以國安與間諜的隐秘博弈為題材,收獲關注的同時也引發諸多争議。有人诟病劇中存在多處邏輯漏洞,諸如女間諜對反常細節的忽視、會議安保疏漏、追捕過程不合理等,甚至質疑劇集創作是否恰當。這些質疑雖尖銳,卻也為我們深入剖析劇情提供了獨特視角。
劇中,受訓女間諜對插着鋼筆的“獵物”僅作打趣而未起疑心,看似是緻命的劇情硬傷。但換個角度,或許這正是編劇刻意設置的“認知陷阱”。女間諜長期的行動成功,使其滋生出盲目自信與慣性思維,在她眼中,眼前的“教授”不過是又一個能被輕易攻克的目标。就像現實中,再優秀的獵手也可能因輕敵而放松警惕,這種心理層面的刻畫,雖未做過多鋪墊,但也為劇情增添了一絲“戲劇性失控”的真實感。
國際會議現場安保的“脆弱性”,讓服務員王小泉得以順利殺人替補并下毒,這個被大家诟病最多的劇情,其實體現出了大家對敵方的滲透和布局能力的輕視。王小泉的妻子女兒失蹤,背後有強大力量操控,或許在會議籌備階段,間諜組織就已滲透到酒店人事安排等關鍵環節。安保人員雖戒備森嚴,卻難以防住這種“裡應外合”的精心布局。就像現實中的安全事件,往往不是單純的防護不力,而是敵方經過長期策劃的精準打擊。
追捕環節中,三位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未能及時利用對講機呼叫增援,導緻梁思涵重傷,王小泉墜樓。這一情節看似違背常理,但是如果你知道現實的國安人員是怎麼辦案的,或許你就不會這麼想了,現實的國安人員作為隐秘戰線的工作者,很多行動都是保密的,他們是不能同特警、交警、刑偵等協同作案或呼叫增援的,還有人質疑為什麼不開槍打死犯罪嫌疑人,那是因為國安人員在行動時除經特别申請是不能配槍的,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國安人員所面臨危險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又有人會說其他人不能叫,自己人則不能叫嗎?這樣想的人可能忽略了當時國安人員的處境,當時的局勢十分複雜,貿然抽調人員可能會讓躲在暗處的敵對分子有機可乘制造出更大的危機,所以在這種局勢不明的情形下,國安人員能做的就是将風險降到最低,再者追捕過程的緊張與混亂,很容易讓人在瞬間喪失理性判斷。在激烈的追逐中,人物可能因專注于眼前目标而忽略了通訊協作。這種“不完美”的追捕過程,反而打破了以往諜戰劇中主角“無所不能”的刻闆印象,展現出真實的行動困境。
《絕密較量》并非完美無缺,當人們看慣了國外諜戰片那種熱血的武打情節,炫酷的飙車戲碼時,理所應當的覺得所有諜戰劇主演都應該像特工007飛檐走壁,無無所不能的。可回歸現實或許這部劇都一些争議點才是最有看點的地方,當然這些情節的處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衆的觀劇體驗。但諜戰題材創作本就充滿挑戰,既要遵循現實邏輯,又要制造戲劇沖突。劇中的這些“瑕疵”,或許正是創作團隊在尋求平衡時留下的痕迹。我們不能因這些小的瑕疵而對整部劇全盤否定,它所展現的國安人員與間諜的真實博弈過程,以及背後守護國家安全的決心,依然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期待未來的諜戰劇能在劇情邏輯與藝術創作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為觀衆帶來更精彩的視聽盛宴。
撥開《絕密較量》争議迷霧:邏輯裂隙中的創作困境與現實觀照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