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叫我總監》,後疫情時代難能可貴的女性成長劇。
這部劇沒有孤立男性,搞圈地自萌,實現了男女平視。
無論女人,還是男人,都是人。這是最根本的價值觀。
1.“理想主義”,從未走遠。
很多現代人渴慕:鐵飯碗、穩定的工作、穩穩的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們不敢嘗試,不敢挑戰,不敢探索,不敢冒險,不敢突破,不敢颠覆。
現代人的生命力,其實一直在衰退。就連媒體,也在迎合那些衰退的人。
比如:一邊高喊職業無貴賤,一邊把某些崗位上的人稱為平凡人普通人。
何為平凡人?何為普通人?
一個清醒、獨立、完整、自由的人,怎麼可能是平凡人、普通人?
說一個人是平凡人、普通人,難道不是對這個人最大的人格侮辱?
理想主義的本質,就是對抗平庸。
何為平庸?随波逐流。
這些年很少有導演敢拍理想主義的作品。因為現代人動不動就把那些滿懷理想的人稱作:中二病犯了。雞血打太多了。
佛系、躺平、emo、逃離北上廣,才是政治正确。其他的,全被他們歸為:卷(内卷)。
《請叫我總監》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到真正“獨屬于、專屬于”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什麼專業熱門、吃香(賺錢多且快),就報考什麼專業。什麼專業冷門、吃癟(賺錢少且慢),就避開什麼專業。
兒時的你,花了一個下午親手做風筝。做到第十隻,終于成功放上了天。你心花怒放。
現在的你,日日夜夜連軸轉搞定工作。獎金分紅拿到手軟。但你内心深處,焦慮日盛。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和《請叫我總監》的熊掌一樣,對工作本身,沒有一絲一毫的熱愛。
熊掌的理想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淩駕别人的瞬時快感。
而很多現代人的理想也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被親朋好友刮目相看、打敗情敵、羞辱前任、出名、上熱搜、面子、巨嬰式攀比炫耀羨慕嫉妒恨綜合征......
當然,工作本身隻是理想之一,而非理想的全部。
做熱愛的工作,無論成敗,皆是理想。
不工作,幹别的,隻要是熱愛的,當然也是理想。
2.《請叫我總監》的觀感,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後,山腳河邊大草地上的露天野餐。
整部劇,看不到一絲一毫炫技的成分。滿屏隻有兩個字:真誠。
做劇和做投資是一樣的,不真誠,毋甯死。
做劇和做投資是一樣的,有些劇組就喜歡玩概念,玩虛的。
但,這劇甚至沒有任何概念,也沒有任何虛的東西。隻是一部十分接地氣的樸野之作。
初心、最初的夢想,都帶有古早味。這劇也一樣,古早味滿滿,而不是裸體狂奔蒙眼趕時髦。
好的演員,演技來自學校,更來自生活。隻有用心生活的演員,才能在演技上精雕細琢日益精進。
這劇的演員們,有很多現場臨時發揮的即興表演,也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喜極而泣的溫油細節。
這不是“技術”能實現的。
所有走心的作品,無論影視劇作品,還是文學藝術作品,都不是單靠“技術”就能實現的。
所以,不炫技、真誠、走心,是《請叫我總監》最打動人的地方。
3.人,不能活在過去和未來,而要活在:現時此刻。
這,其實是《請叫我總監》的中心思想。
每個人,這一生,都或多或少有一絲或一些做過的後悔的事兒、沒做的遺憾的事兒。
後悔和遺憾,是人生的基本要素。就像縱深挖坑的地基是寫字樓的基本要素。
個人經驗告訴我,适當地去後悔、去遺憾,不僅無害,反而有益于自我反省。
但,一個人如果長時間、高頻率傾心于後悔和遺憾的言行和氛圍之中,那麼,這個人就完了。
他會沉迷于此,無法自拔。他會在凝視深淵的過程之中,被深淵吞噬。就像劇中的熊掌等人。
當然,後悔和遺憾,不是導緻劇中熊掌等人惡行的唯一根源,卻是根源之一。
另一個根源就是:活在未來。比如:活在flag裡。flag,年年立,年年倒。
還要很多根源,因人而異。
人,不能活在過去和未來,不能全年無休地“懷念2019”、“想回到過去”,不能把立flag當成一件趕時髦的事情,就像把減肥當成一件趕時髦的事情,随随便便敷衍了事,隻有打卡,沒有流汗,而從未全身心一心一意沉浸式投入其中。
何為真誠?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活在現時此刻,其實就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隻能活一次)。
技術流分析,交給更多大神。
我希望,每個人都一心一意做自己心目中的大神,而不做被“造神、毀神”的集體癔症捉弄的大神。
我看劇,不看預告,不看物料,不看二次剪輯的短視頻。
我看劇,隻圖觀感。
如果你認為觀感隻是感官的感覺,那就理解窄了。
觀感是調動全身心看劇過程中的身心靈沉浸體驗。
劇終,人不散。
小組,常來逛。
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但,檸檬不可以。我,也不可以。
我希望,你,也不可以。
因為,哪怕全球投資總監都吃回扣,檸檬也不會吃回扣。
哪怕全世界人民都背棄了理想,我,也不會背棄了理想。
因為,
仍然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