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間小記

2025年7月27日午間12:30,紀錄片《北将七》作為InD Blue(藍空間)主辦的《黃信堯凝視下的日與夜》展映的重頭戲,在香港K11 Art House迎來了它的第二場特别放映。

...

導演黃信堯自7月25日專程自台來港,展開為期三日的交流旅程,出席所有四場映後,與影迷近距離對話。繼前夜《黑色虱目魚》探讨影像創作的内省之問後,《北将七》則在正午時分将鏡頭拉得更長、更遠——跨越整整12年光陰。這也是黃信堯導演此行香港的最後一場映後交流。

這部耗時12年的作品,将目光投向台南北門、将軍、七股三地的海岸鄉村。黃信堯以近乎固執的耐心,用攝影機凝視着那裡的勞作、變遷與日常流轉。他并非刻意編織宏大叙事,而是讓時間本身成為主角,在重複的農漁場景、緩慢的生活節奏,甚至一個在日曬風吹中逐漸破敗的交通假人身上,悄然沉澱下滄海桑田的痕迹。

映後交流由策展人熊秉文先生(Jonathan Hung)主持,黃信堯導演再次親臨現場,分享了這部“時間之作”背後的堅持、偶然與哲思。

...
左:黃信堯 右:熊秉文

本文節選整理自當天12:30場次映後交流的主要内容,文字在不改變發言者原意的前提下進行了适度潤飾,以便于閱讀。(文末附上筆者一則觀影短評,以作一隅回響。)

一場未預期的長旅

熊秉文(策展人):

這部電影《北将七》我相信對于許多觀衆來說,這跟平常看的紀錄片不太一樣,所以這是一個很新奇的體驗。導演花了12年時間來完成這部作品,可否請導演先分享一下創作背景,為什麼會花這麼長時間?

黃信堯(導演):

一開始沒有想過要拍這麼多年,原本計劃大概兩年,也按兩年時長剪過一個 60 分鐘的版本。但做完之後總覺得有些内容沒講完,就繼續拍了下去。然後中間在拍跟剪的過程裡面,中間也做了很多别的紀錄片,又做了兩部劇情片(《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

直到 2021 年,那時候正值疫情。大家看片尾會發現有很多空拍,那裡裝了很多太陽能闆,那個地方開始布滿太陽能裝置。我覺得差不多可以告一段落了,因為這裡已經和最初拍攝時完全不一樣了。如果再往下拍,可能就成另一部片子了。所以在那個當下,我覺得差不多可以結束。也是那時候我才慢慢明白,為什麼這部片會拍這麼久——或許是上天一直再跟我說,它還沒結束,它後面還有故事,或許直到2021 年正是合适的收尾時機。這是我自己琢磨出的一個答案。

...

熊秉文:

這十二年間,你鏡頭裡捕捉到的許多東西,如今回頭看,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麼?有些東西、有些地方經過十二年,或許已經完全變了模樣,你如何看待這種變遷?

黃信堯:

我沒有按時間順序剪輯片子,但我知道這十二年裡一定有太多變化,其實再往前推十二年,也會不一樣。要細數這些 “不一樣”,恐怕永遠說不完。所以我沒多想,隻是把這段時間裡看到的、想說的都放進片子裡。對我而言,就是想把北門、将軍、七股這三個地方在這段時光裡的模樣,悄悄封存在影像裡。至于之後的變化,就留給未來再說吧。

...
左:阿基·考裡斯馬基 右:羅伊·安德森“偷看”靈光

觀衆2:

我昨天特意請熊先生留了票,還重溫了您為張震嶽拍的《貪心》MV。裡面有兩個鏡頭讓我印象很深,感覺和今天的紀錄片《北将七》似乎有種奇妙的呼應:一個是交通道上揮着旗子的假人,另一個是工地大叔中午吃盒飯,這兩處都特别有您的風格。

今天這部紀錄片雖然時長很長,但也有個鮮明特點,中間有很多固定鏡頭,比如一個被丢棄的娃娃在風中晃動,那種感覺很像 MV 裡會動的假人。另外,您鏡頭裡總少不了草根階層的身影,無論是工地、農地還是市場裡勞作的人們,您拍這類場景特别有感覺。想問問您為什麼特别鐘愛這類題材呢?

黃信堯:

其實我很喜歡看别人工作。比如去快炒店,我會特意選能看到廚師剁菜、炒菜的位置,覺得那個過程很有意思;昨天去澳洲牛奶公司,我也坐在旁邊看他們做炖奶。你說的那些勞動場景也是這樣,我确實很喜歡觀察這些“勞作”。說難聽點,可能因為我自己比較 “懶惰” 吧——那些工作看起來那麼辛苦,我自己做不來,就格外喜歡看别人忙碌的樣子。我總覺得勞動過程中有種我說不清的 “靈光”,雖然我自己做不來這些事。我知道自己耐不住辛苦又重複的工作,年輕時在皮革廠做過流水線,每天重複同樣的動作,覺得特别無聊。但有些人能把這種重複的工作做一輩子,我覺得太厲害了,所以總忍不住觀察他們。尤其像日本的 “職人”(しょくにん),他們一輩子專注做同一件事,在外人看來可能很枯燥,但他們能守住這份枯燥、做到極緻,這種堅持讓我覺得很了不起,所以很喜歡看這類場景。

你提到的那個指揮交通的假人,它重複做着同樣的動作,我總會聯想到這些勞動者。但如果加上時間的維度,畫面的意義就不一樣了——就像你在片子裡看到的,假人的衣服慢慢破了、損耗了;還有那些交通信号燈,經多年風吹日曬後生鏽、變破舊。這些細節裡藏着時間的力量,讓重複的事物變得格外有“故事感”,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

...

觀衆4:

導演您好,我注意到紀錄片裡您和拍攝對象的對話,前後呈現方式似乎不太一樣。比如後面有您有進到拍攝對象家裡交流的鏡頭,想請教這是拍攝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轉變,還是後期剪輯時特意設計加入的呢?

黃信堯:

其實我并沒有進到他們家裡,大多是在家門口或院子這類戶外空間交流。這個片子剪過很多次,最後版本裡保留了不少細節,比如有阿嬷會問我 “哪裡人”,甚至阿伯的媳婦還懷疑我是警察——這些内容在一般紀錄片裡可能會被剪掉,因為通常大家會覺得這是拍攝準備階段的 “閑筆”,重點該放在正式對話上。但這次我特意反着來:把一般會剪掉的保留,把一般會留下的精簡了。

因為這些就是我到現場的真實狀态:一開始拍的時候,有阿嬷會罵我叫我别拍她;另一個阿嬷因為我在拍她,就自然聊了起來,能看出我們還不熟;還有位阿伯,本來我在拍他忙碌的太太,他坐在旁邊看我拍了很久,主動搭話,我才轉過去拍他。我想把這種 “初遇” 的過程分享出來,包括片子開頭我對拍攝對象說 “先别動”,後來又說 “可以動” 這類細節,一開始也想剪掉,但最後決定留下。

我希望讓觀衆感受到:當你來到一個新地方,其實都是從陌生開始慢慢認識它的。大家在片子裡看到的北門、将軍、七股,也是這樣——我想保留這種帶着 “瑕疵” 的真實感,因為這就是認識一個地方最自然的過程。

...

時光刻痕

黃信堯用他的攝影機,雕刻着他生活周遭所見的時光。《北将七》的鏡頭下,有烈日下躬身勞作的漁農身影,有被海風與歲月侵蝕的廣袤鹽田與魚塭,有鄉音淳樸的呢喃絮語,更有塵世變遷中被悄然封存的記憶。這長達三小時的凝視,并非獵奇或煽情,而是一種深沉的在場與觀察。即便鏡頭捕捉的那些人、那片土地與你我的生活軌迹毫不相幹,但導演仿佛一位有心卻随性的時光旅人,邀請我們共度了一段流淌的歲月。

他發現了平凡勞作中難以言說的“靈光”,在重複、瑣碎乃至看似枯燥的日常裡,提煉出生命本真的質地與時間的重量。那些被影像凝固的瞬間——無論是阿嬷的警惕詢問,還是假人指揮交通的衣裳在十二載風霜中漸漸褴褛——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深邃的哲思與淡淡的傷感。它關乎消逝,關乎堅守,更關乎在飛速流轉的世界裡,如何用影像去抵抗遺忘,去封存那些即将被太陽曬透、被時代沖刷的“北将七”。

這或許正是黃信堯耗時十二年“偷看”與“封存”的意義所在——讓平凡成為史詩,讓時光在銀幕上留下它沉默而有力的刻痕。

...
凝視的延續

若您願沉浸于黃信堯鏡頭下流淌的時光,親曆這場跨越十二年的凝視,還有機會于以下場次感受《北将七》與《黑色虱目魚》帶來的獨特體驗:

《北将七》InD Blue 特别放映

時間: 2025年8月30日(周六) 12:30(午間場)
地點: K11 Art House(尖東站 J口)

票價: HKD 140
版本: 2D 台語原聲

《黑色虱目魚》InD Blue 特别放映

時間: 2025年9月21日(周日) 12:30(午間場)
地點: K11 Art House(尖東站 J口)

票價: HKD 110
版本: 2D 台語原聲

...

若欲深入黃信堯的創作肌理, 可延伸閱讀:

《黑色虱目魚》:關于觀看、拍攝與困惑的自白

多謝你看到最後~

溫馨提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