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微博博主“十年蘇陽”曝料,《舌尖3》第二集中牛華麻辣燙部分的主人公代克勤有過強奸前科,也是由于其存在犯罪事實,所以不能從醫。博主更是大呼:“請你們用事實說話好嗎!!你們這樣公然把他放在電視上,有沒有考慮過被害人的感受?”
在《舌尖3》的節目中,曾因強奸前科被取消從醫資格的代克勤卻被包裝成一個癡情男形象:為愛放棄從醫之道,結婚後跟妻子一家一起開始經營麻辣燙店。
2月26日下午,代克勤的嶽父張永貴回應此事,證實代克勤之前确實曾因強奸罪入獄。當然,現在代克勤已經改過自新。但是,《舌尖3》節目組選擇如此呈現,不知是對受訪人未有基本了解,還是在知情的情況下,故意隐瞞事實,以煽情換流量?
若是《舌尖3》劇組知情,那麼其對觀衆便是惡意欺騙,節目中的煽情手段本就已激起觀衆反感,如此操作還會進一步加劇節目的口碑惡化。
《舌尖3》從大年初四開播,至2月26日收官,短短8集之中漏洞百出,而後又被曝出信息失實的消息,口碑也從開播的7分以上跌至4分之下邊緣。對于網友的評論,一手打造“舌尖”IP的導演陳曉卿表示:“心驚膽戰”。要知道,陳導之前的《舌尖1》、《舌尖2》評分分别在9.3分和8.4分,《舌尖2》收官時,8集的體量便收獲了超8億播放量,平均單集播放量破1億。
經曆了主創團隊大換血之後的《舌尖3》盡管在開播時,前四集收視率還能保持在2%上下,然而到了第五集,口碑“雪崩”式下滑後,收視率、網播量也陡轉直下。《舌尖3》的收官之作播出一天内雙平台播放量甚至不足300萬。
不過,有前作鋪路,《舌尖3》的招商額達到2.69億。而且《舌尖3》同樣保持着超強的“帶貨力”,第一集播出後,節目中的“章丘鐵鍋”在某寶斷貨。然而,回到《舌尖3》的節目本身來看,推薦的美食備受質疑,同時節目偏離主題、節奏混亂、篡改曆史等也成為大多觀衆“怒打一星”的原因所在。
節奏亂、主題偏、常識差、悖醫理,所拍店鋪疑與節目組存在利益關系
時隔四年回歸,“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舌尖3》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口碑争議。
主創團隊換了之後,新團隊的理念較之前有出入會給觀衆帶來一定的不适應感。但更重要的是,《舌尖3》從節奏、剪輯、到文案、情節發展等各方面,都在消耗着觀衆的好感度。
據悉,主創團隊為趕節目播出時間,踩點、取材、拍攝、過審時間不到4個月,“快餐”式創作下,節目的質感大幅下滑。
《舌尖3》想表達的東西很多,雜亂感也随之而來,兩個故事間的連接有些顯得跳躍。而且,一個故事偶爾會穿插多種美食,短時間内的平行剪輯,共同推進就更為混亂。
《舌尖3》單集時長在45分鐘上下,其間串聯多種美食,有的時長甚至不足5分鐘,而短時間内再講述美食背後的故事,美食的展示便退而求其次。《舌尖3》給人最直接的觀感就是,美食被潦草帶過,而猝不及防的“廣告推銷”和“強行催淚彈”取而代之。
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一集《器》,展示了多種竈具。美食節目可以講鍋,但用這種鍋做出來的美食不能省,否則觀衆就會覺得“吃不飽”。
更離譜的是到了第四集《養》,又講起了自制的中藥口紅,且不論制作過程中未經過任何消毒處理是否衛生,單是考慮到《舌尖3》作為一檔美食節目的定位,也不會去拍美妝産品偏離主題。
除了節奏問題,《舌尖3》的常識性錯誤頻出,在上世紀90年代才形成的西安回坊,又稱回民街,在《舌尖3》中也成了唐朝時期就形成的回民聚居區。
第三集時,《舌尖3》想展示的本是太湖花鲈,而節目中的卻是大口黑鲈。而其将太湖花鲈稱為“太湖魚中之冠”也存争議。一般來說,“太湖三白”更為珍貴。
在對美食“惜時如金”的《舌尖3》中,用了一整集講藥膳。但普通人對藥草辨識以及用藥量都很難把握,烹饪和食用存在一定的風險。而且,即便藥膳價值更高,但僅從外觀來看,似乎并不适合美食節目。
《舌尖3》中,還有一個情節是為痛風病人煲雞湯。之後有醫學界網友稱此種做法有悖醫理,痛風病患者不宜食用嘌呤含量高的肉類“葷湯”,容易使痛風病加重或複發。
此外,《舌尖3》中推薦的美食不少都被當地網友質疑。比如天津的“紅姐煎餅”被質疑并不好吃,西安老白家的水盆羊肉也不正宗,而四川的缽缽雞和麻辣燙也被混在一起,更有網友曝料:節目中的八婆串串與帶節目組前去拍攝的媒體人之間存在合夥關系。
相較前兩部,《舌尖3》對美食的忠實度被美食之外的器具、故事、“雞湯”占據。生病媽媽堅持每天為丈夫孩子做早餐确實令人感動,但早餐不夠精緻不符合美食紀錄片的标準,或許《感動中國》更适合。
《舌尖3》口碑下滑,總導演劉鴻彥曾回應道:“美食背後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根和魂。第三季不僅诠釋中國的美食和人,也嘗試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與時代的流轉。”
美食背後的文化和文明的展現固然重要,但如果對這樣宏大的主題力不從心,不如還是單純做好美食,而不是美食不精細,文化不考究。呈現出來的内容槽點不斷,漏洞百出,不僅是對IP本身的挫傷,也是對紀錄片以及背後媒體公信力的消耗。
《舌尖3》招商2.69億,帶貨力驚人,但紀錄綜藝貴在真實、專業
《舌尖》系列第一季播出時,以紀錄片形式聚焦美食的做法讓觀衆耳目一新,精緻的畫面流動将美食的魅力展現到極緻,紀錄片也随之邁向大衆視野。
第二季《舌尖》開播時,收視率平均過3,較《舌尖1》收視更高,單集播放量過億。《舌尖2》在美食中融入故事,但由于結合相對巧妙,故事隻做引子,美食仍是關鍵,口碑雖有下滑,仍能保持在8.4分。
《舌尖》系列在收割流量的同時也具備了相當高的商業價值,這是該系列的成功所在。但是,《舌尖3》上線後,無論收視還是口碑都未有突破,反而一跌再跌。不過前兩季的熱度猶在,《舌尖3》在播出之前仍然是央視黃金資源廣告招标項目之一。
據了解,《舌尖3》的獨家冠名被甯夏企業懿豐集團1.18億拿下,另外三家贊助商美的、王老吉、魯花分别以7099萬、4000萬和3999萬奪得。合計招商金額2.69億。盡管播出後顯示的贊助商略有調整,但招商額預計較之前隻高不低。
另外,根據百度指數的數據,《舌尖3》播出後,熱度緩慢走高後有一個迅速回落的過程,之後雖再次回升但又迅速走低。這與其波動的口碑有關,據網友反饋,《舌尖3》三、四、五集整體口碑較差,六、八集相對較好。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3》的帶貨能力驚人,“章丘鐵鍋”的熱度甚至遠超節目本身的熱度。另外,從淘寶的搜索情況來看,《舌尖3》的衍生詞中,刀、鍋、砧闆等器具占到一半以上。
《舌尖》系列的帶貨能力之強令人咋舌。目前,《舌尖3》選擇的美食商家已開始被質疑與節目組之間存在利益關系,對《舌尖》系列IP傷害很大。
《舌尖3》雖然換了主創團隊,但歸根結底仍是一檔紀錄綜藝,本質上還是紀錄片,而紀錄片的精髓在于真實和專業。
《舌尖》IP作為昔日的口碑精品,如今第三季成了“爛片”代表。不僅專業性大打折扣,真實性也開始受到質疑。
《舌尖3》如此,任何一部紀錄片綜藝亦然,在把商業性淩駕于真實性和專業性之上後,都将失去存在的意義。紀錄片若随着商業化,劇情與“按劇本拍攝”的真人秀越走越近,内容向“錢”看齊,才是紀錄綜藝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