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本片的主旨是一個比較老套的話題:自愛是愛人的前提。

本片的故事并不複雜,女主與男主二婚七年後漸生嫌隙,雙方在家庭、事業的平衡問題上爆發矛盾,在男主提議離婚後,雙方找了婚姻調解員進行“心理治療”,經過一番思想鬥争,女主最終調整了自我心态,平靜地接受了這段婚姻的結束。

我看完電影後又去看豆瓣上的評論,發現國内觀衆更加關注女主面臨的家庭困境:一個人帶四個娃,男主在育兒過程中隐身,女主不被母親理解。誠然,這些問題在電影中都有反映,但我覺得導演的用意并不在于展現女性面臨的家庭束縛、現實困境。影片中也有展現男主帶娃的場景,他會給孩子準備早飯,會帶孩子跳舞玩耍,女主離家後男主從未抱怨過獨自帶娃的辛苦。我認為導演關注的重點并不在于女性面臨的外部困境,而是女主的内心世界,所以電影結尾,女主調整了心态,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她與家人、愛人的關系随之恢複到健康的狀态。結尾處女主處境的改觀,完全是靠女主心态的調整,而不是現實層次的改變。我看到豆瓣上有人評論說,結尾處全靠女主覺醒就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有些不合理,或者将女主的覺醒視為“自我PUA”。如果有一部中國電影這麼拍,這些批評是有道理的。隻是我覺得本片導演的着力點并不在于批判女性的現實困境,自然難以讓一些國内觀影者滿足。不過看看豆瓣上的影評,倒是可以一窺目前國内思潮動向。國内觀衆更加關注生育、帶娃、家務分配、代際壓迫等較為現實的問題,關注家庭生活中男女公平問題,傾向于在現實層面尋找夫妻關系惡化的原因。

說回電影。在電影中,導緻女主生活出現問題的原因,在于愛欲扭曲。簡單地說,愛欲扭曲即是通過錯誤的方式表達自身對他人的愛。女主是愛男主的,可女主就是會做一些“掃興”的事,她會在男主和孩子跳舞時和男主吵架,會在男主回家後不去擁抱她。後來女主坦白說,她這麼做,就是為了讓男主難受,讓他不開心。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女主和她母親身上,母親一個人把女主拉扯大,母女倆相依為命,肯定是互相愛的。可女主會在母親面前故意找茬,質疑母親是否真的愛她,是否真的喜歡她送的禮物,最後把母親惹得很不高興。女主心中對男主、對母親都是抱有愛意的,可最後表達出來的結果,卻是讓男主、母親都很難受。女主的愛以一種錯誤的方式、折磨人的方式表達出來,最終産生了與“恨”相同的結果。這就是一種“愛欲扭曲”,女主有愛卻不知道怎樣去愛。

女主的愛欲扭曲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自卑。影片開頭以女主和男主認識開場,從女主的視角回顧了二人戀愛、結婚的過程。從女主視角來看,她在初遇男主時,就被男主深深吸引了。男主一進派對現場,女主的眼睛就緊盯着他,後來又不斷尋找機會,“偶遇”男主。自戀愛伊始,女主就非常愛慕男主。這種愛慕在不自覺間引發了女主的自卑心态,她覺得自己不如男主。後來她也和閨蜜坦陳,自己心裡隐隐覺得自己配不上男主,不如男主好。所以在後來的相處中,女主會不自覺地打壓男主,會責備他不顧家庭,責備他分不清家裡的衣服是誰的。女主的這些“掃興”行為,都隐含着一層“嫉妒”的心态,女主覺得男主比她好,嫉妒男主的優秀,會在不自覺間“打壓”男主。你憑什麼比我好,憑什麼比我優秀,憑什麼比我開心。這不是“發瘋”或者“作”,而是女主内心愛欲的扭曲。男主的優秀吸引了她,使女主願意主動和男主談戀愛并最終步入婚姻。可這份優秀同時也讓女主自卑,讓女主忍不住地想“打壓”男主。愛上男主、“嫉妒”男主,這都是愛導緻的後果,兩種後果完全相反。

女主愛欲扭曲的第二個層次是對愛的渴望。女主在生活中會有不少“找茬”的行為,故意不去擁抱男主,故意在男主分享工作時提起孩子的麻煩事,故意在男主和孩子跳舞時闆着臉進房間。這些“掃興”“找茬”,是女主渴望愛的一種表現。女主需要别人的愛,需要男主來愛她,可她不知道怎樣合理地表達這種需求。如果直白地說“我需要你,沒有你我活不下去”這種話,隻會加重女主内心的自卑,這種話她是說不出口的。所以女主就隻能換一種讓人不快的方式,她頻繁地“掃興”,就是要讓男主難受。這種“作”是女主渴望愛的表現,隻是她不能直說,隻能以折磨愛人的方式來獲取愛人的關注。她不斷地表達出“我過得不好,我過得不好就是因為你”這種意思,讓男主愧疚,希望男主因為愧疚去做更多的彌補,給她更多的愛。女主那些“發瘋”的時刻,看似是她在無理取鬧,主動挑起事端,實際上女主在這些吵架的情景中都處于被動的狀态,她在等待男主的愛,她要通過“我過得不好”這種表達來獲得男主的愛、男主的可憐、男主的愧疚。愛人之間就這樣産生了“惡意”,産生了一種不想讓對方好的惡意。惡意是肯定無法産生愛的,女主越要愛,越得不到愛。

女主是一個需要愛的人,她需要丈夫的愛,需要孩子的愛,需要母親的愛。女主的問題在于她沒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表達自己對愛的需求,她在丈夫面前掃興,她控制自己的孩子,質疑母親收到自己禮物時不夠高興。女主症結的根源就在于她的自卑,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配不上别人的愛,才會不斷地通過“作”的方式來求證别人是不是愛自己。求别人愛自己,其實就說明女主自己的内心缺了一塊,她沒有建立起對自己的愛,她自己的不完全的,才會不斷地向身邊的人尋求愛,來填補自身缺口,把自己補成一個完全的人。而在電影最後,女主對鏡自言,自己是很棒的,是值得愛的。這番自白表示女主内心已經覺醒,她意識到愛人需先愛己。隻有自己愛自己,自己在人格、心理上成為一個完全的人、成為一個不需要依賴他人的人,才可以正确地去愛身邊的人。所以在女主覺醒後,她平靜地接受了丈夫的離去,女兒責罵她時她也承認自己的不足,最終與女兒和解。結尾處女主獲得“HE”結局,并不是因為外在現實的改變,她沒有升職加薪,沒有在事業上逆襲,沒能挽回丈夫,沒有對丈夫進行正義的斥責,女主生活的環境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她的心境。她覺醒之後,成為一個自愛且完整的人,即使沒有丈夫的愛,她依然是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值得美好生活的人。她不需要任何人的愛去填滿她的心,她自己就是自足的。

當然,女主和男主鬧離婚,問題不光是出在女主身上,隻是電影側重于女主内心世界的刻畫,相比之下,男主的情感曆程就不夠清晰,可分析的空間有限。男主身上同樣出現愛欲的問題,他的問題是愛欲消退。在女主因為愛欲扭曲而瘋狂“作”的時候,男主的第一反應是撤退。他不想去了解女主的内心,不想去解決女主面臨的感情困境,不想去滿足女主對愛的渴望,他隻想将自己抽離出來,從女主對他愛的索取中抽身。他在未與女主商量下擅自解決孩子學校闖禍的事,本質上也是在逃避,他隻想解決具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女主所需要的情緒價值,他不想提供。兩個人吵架後,是男主先不理女主,是男主先跑到小房間單獨睡。每次夫妻鬧矛盾,男主都是先撤的那個。人到中年,男主心中的愛欲已經消散殆盡,支撐他生活的更多的是責任。既然是履責,那麼孩子學校闖禍了,解決了不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聽妻子絮絮叨叨?男主的内心中,愛欲逐漸消退,他不再需要愛,也無法産生愛,所以他在離婚這個問題上非常堅決,毫無挽留之情。在愛欲消退後,付出愛與承受愛對他來說都是一種負擔,他想出去工作,就是想沉浸在一個非親密性關系的環境裡,他與同事之間不需要愛的交換。

很多小男孩在小時候會特别去捉弄那些他們喜歡的小女孩,這種捉弄其實也算是一種愛欲的扭曲。人就是這麼神奇,明明喜歡一個人,卻還是會用錯誤的方式表達愛。愛本是好的,卻最終會導緻不好的結果,甚至是滋生出惡意。愛是一門一生不休的必修課,而在進入這門課的教室之前,我們最好先考慮一下,是否給自己留出了足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