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抛去演員的本職工作,Lily Collins的顔值幾乎趨近于滿分,精雕細琢且辨識度高。可當這張無可挑剔的面龐開始尬演時,美人的光環瞬間磨滅,演了十幾年傻白甜,沒想到現在依舊是Mary Sue本蘇。一個超級星二代不因演技與作品著名,多年來一直霸榜在穿搭blogger果真有因可循(然而她的穿搭其實也沒有很大的借鑒之處,完全是因為人好看,披麻袋也是好看的)。Emily Cooper舉手投足間都可以看到Carrie Bradshaw的影子,然而Lily和Sarah Jessica Parker之間大概隔了二十代女演員進化史。
2、導演對于stereotype的诠釋太過stereotype本身,或許是為了反複迎合social media with American style,巴黎呈現出了一種與城市氣質反向的遊客視角,是無數個IG spot連結成了小紅書式巴黎,看完第一集,我腦子裡湧現了這個詞:
PARIS SYNDROME(巴黎綜合症)
片中直觀展示種種法國人的歐洲生活行事風格,是想直接諷刺法國人的散漫嗎?然而高傲刻薄的優雅情婦Slyvie才是整部劇中最迷人的女性。Mindy則是美劇中永恒的兩種亞裔形象之一,沒了醫護人員與搬運工的亞洲勞動人民,亞裔面孔還可以承擔什麼樣的角色呢?沒錯,就是crazy rich Asians.而Mindy本身,則呈現出一種由内而外的typical ABC風格。
無論是對于巴黎,或是上海,都呈現了導演的美式stereotype想象。
3、作為一個語言出身的人,我很不理解女主為什麼每次都毫無小舌音地講着bonjour和merci,從第一集到第十集,她隻學會了不到五個法語詞彙,且基本都為美式發音。OMG,無疑是對耳朵的折磨。
除了幾張漂亮的臉,這部劇在文化上找不到什麼今日巴黎的剪影,竟然作為語言學習也無法效仿。一句法語都不會,靠着青少年身材與幾張嘟嘴自拍變身IG Influencer迎來事業巅峰,這劇情簡直是對邏輯性的低級侮辱。
4、被設計師高頻提到的RINGARD,應該是最好地概括了女主穿搭。



太土了。。。

最後,放幾張Jane Birkin的舊照洗洗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