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以為《九号秘事》無代餐,總是拿之後的一切懸疑劇和我的白月光比較。可是,終于遇到了《黑鏡》。我超喜歡這種絕對概念下的世界設定,模糊了科技本身,讓它沒有滑向科幻的一極,而是将世界觀推向極緻的寓言式叙事,穿透現實複雜的普适倫理。
S3E1講述了一個荒誕的五星評價體系,4.2分的萊西,上進、善良、友好、蘋果身材、保持運動、卻有點普通、像大多數路人。這是一個框架的世界,做與不做、做什麼都很明朗:你應當努力營造并贊美小确幸,即使面前的咖啡并不好喝;你應當遠離并規避身邊被打低分的同事,這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你應當在鏡子前練習微笑,保持待人的禮貌和教養,相信自己狀态很好,讓自己像一個小太陽。可是普通人再怎麼努力,在自身的能力範圍之内,也隻能維持一個一般的分數,當萊西為了分數向上社交時,她的讨好行為反而被高分的對方打了一個低分,機構讓她做自己,這是一個悖論,當你目的感太強的時候,往往事與願違。恰如福柯筆下的環形監獄,被規訓者在自我監控中完成權力的内化。
4.8分的娜奧米,閃閃發光的生活、完美的社交圈。可是娜奧米的生活是值得羨慕的嗎?萊西弟弟評價,那是一個假笑世界,他們的自殺率很高很高。萊西撲向了那個世界,為了向往的“那個”。“那個”是什麼?是在房産中介生成的影像中,看見披發新發型的自己,站在明亮的大平層,幸福地和黑人男友下廚,鮑德裡亞的拟像世界在這裡走向極緻。這是櫥窗裡的欲望,是被物化的幸福模版,商品讓人幻想出以後的場景,讓萊西更加堅信這個評價體系,這種個體意識對社會權利的順從被黑格爾稱為“高貴意識”。新自由主義承諾“隻要你努力就會更好“,相信烏托邦式的未來有更好的自己,讓人忽略當下的真實體驗,不把當下的自己當做人。
我想,什麼是真實的?情緒是真實的,也是流動的,人,你不必永遠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态,你可以憤怒、可以悲傷,允許自己接受生活的不圓滿。人和人之間的連接是真實的,不必糾結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印象,不必出于虛榮美化任何關系,遇到一次敞開心扉自我表達的談話,是一種真實的幸運。瞬間裡的生命的體驗是真實的,是不可被量化的,這是獨屬于自己的東西,隻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心有沒有被那些瞬間打動。
精神的本質是尋求“自為存在”,萊西通過修正與外部權力“高貴意識”的關系,開始了對抗外部權利的“卑賤意識”,這是一種進步,最後的萊西,肮髒、分裂、混亂、穿着内衣和紗裙在獨立的監房,她是她所生活于其中的裝腔作勢的社會的犧牲品,和對面西裝革履黑人男子之間那些有趣而肆意的謾罵,就是對僞善社會的抨擊。自我要發展真正的、完全的自由,分裂就是必要的。那些未被規訓的憤怒才是存在最本真的樣态。
萊西,你免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