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兒子去看了徐帆演的《關于我媽的一切》。雖然電影催淚催得一塌糊塗,連兒子都說他哭了。但是我仍覺得這不是一部好電影。唯一值得推崇的是兒子看完後,我适當的引導了一下,有助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我:寶,看電影,媽媽哭得一塌糊塗。你看過這麼多電影,有沒有哭過的時候呀。

兒子:媽媽,我剛剛就哭了。

我:(帶着好奇)真的嗎,怎麼看不出來?

兒子:我都擦掉了。

我:兒子,生病的人好慘呀,健康太重要了。

我:寶,雖然媽媽平時不喜歡你爸爸,有點生你爸的氣。但是媽媽從來在心底都是希望你爸爸身體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兒子:媽媽,我從來在心底都是祝願你頭腦聰明,健康開心……(後面是兒子語無倫次,列舉了很多祝願美好的詞)

(我從兒子的語句裡感受到了真誠,他是發自内心把一切美好的祝願都給了我。有點感動,和自豪)

我:兒子,媽媽也希望你健健康康。你的健康對媽媽來說很重要。

偶爾想帶兒子去做慈悲的正念冥想,希望能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感恩心。但是一直又覺得環境氛圍不合适,兒子的認知還沒有到這種境界。但是我覺得這種方式能給我提供一個感恩和健康教育的機會。

除去這個愉快的小插曲,回到電影本身,徐帆主演的女主人公,叫季佩珍,簡直是女性自我奉獻和犧牲的楷模。但是卻時時刻刻踩在我的雷點上了。我列舉幾點:1、控制欲讓人窒息。2、自我忽視不是美德。3、歌頌為了孩子放棄夢想追求,雖然是現實中常發生的。但從電影的立意來說,不喜歡。不可取,不值得傳播。甚至我為女性未來的職業生存環境擔憂。

先說我最不能忍的。我最不能忍的是第二點。季佩珍照顧老年癡呆的婆婆,操心遠在北京的孩子,為老公在工作上受到的委屈去出頭。默默的給自己不争氣的弟弟存錢。她似乎為所有人活着。以至于身體病痛了很久才去醫院,以至于去醫院檢查身體檢查一半,接到孩子電話就走,沒想繼續檢查,去确診到底是什麼問題。你問她什麼時候關心過自己,在劇裡,我是完全沒有看到這個情節。她即便知道癌症晚期,也要支棱着起來瞞着孩子,跑去孩子公司試圖試探到孩子的工作情況,情感狀況。簡直就是聖母的代表。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去歌頌這麼一個人。看似很偉大,但是我從來不提倡這種,燃燒自己,照亮别人的環節。。。賺眼淚是真的,但是這種價值觀我覺得完全不可取也是真的。

我願意照亮别人,但是不是通過燃燒自己的方式。我也願意在某些情況下,在真的需要到自我犧牲的時候,真的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我可能、也有可能去燃燒自己,去照亮别人。但我覺得更值得推崇弄的是,先照顧好自己。。媒體有一段時間大量報道張桂梅的英雄事迹,我也被深深感動,非常感謝她為女性,為那些窮困山區、家裡不重視女娃讀書的女孩兒,為她們争取了寶貴的讀書機會,從而改變了她們的人生命運。但是看到她身患病痛、疾病纏身的模樣,我心疼,我也蹙眉。英雄的模樣就該和貧苦、病痛、生命去挂上鈎嗎。英雄的模樣就該一直用貧苦、病痛、生命去襯托嗎?

現實中,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我會感歎,感謝,佩服,敬仰。她們真的值得尊敬。但在現在社會上,這樣的價值觀值得去推廣嗎?現在不是革命年代,不是需要一份動不動就要抛頭顱、灑熱血的事業。

之前有人告訴我,不作惡就是最大的善。慢慢能明白了。世間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作惡,這世間就沒有惡。其實往往不作惡,比善要難。試想,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作惡呢。于是,我也這樣告誡自己,首先,每個人都要學會管好自己,做到不作惡,做到好好關照、照顧自己。

還有另一句,叫愛滿自溢。當你能照顧好自己,學會愛自己了,才能有能力去愛他人。如果你未曾得到過愛,又如何向别人給出你的愛呢。作為一個母親,先愛自己,才知道該給孩子什麼愛。孩子有了愛,才能學會如果去愛别人。用這種方式去進行愛的流動。

踩在我雷點上的,另一個點是季佩珍的控制欲。所有的控制都無不例外的打着愛的名義。或許這就是沒有去愛自己和關照自己的結果呈現。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在母女之間演繹得非常強烈。沖突得以和解也僅僅是因為季佩珍生命沒幾天了,季佩珍的弟弟最後和姐姐和解,也僅僅是因為姐姐不行了。所有和解也帶着無奈,不是雙方的和解,而是單方的、被動的去做出和解。這個和解與其說是和解,不與說是算了,放棄了抗争。

季佩珍會每天電話、微信遠在北京的孩子起床了,不要熬夜了、要正常吃飯、安排相親、讓已經成年工作的孩子在公衆場合表演才藝,去孩子家,給孩子搞衛生時,會去翻垃圾桶、翻抽屜找孩子戀愛的線索。電影向我們展示的是孩子成年後片段,但我相信在電影之外,主人公在她自己的平行時空裡,會一直是那樣的媽媽,從孩子小時候就這樣貫以愛之名,去要求做各種事情。有一場孩子在路邊奔潰的場景,她哭喊到:我從小就不喜歡,我就是要離開你們。我不知道我自己愛幹什麼,能幹什麼。我什麼都不行,我沒你說的那麼好……(台詞大概是這樣類似的)這就是孩子多年的壓抑後真正的心聲。季佩珍看着女兒,一臉震驚說,我以為你喜歡,我以為這就是你的夢想。看,愛得多少自以為是。

(放不下了。轉下一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