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事物不需要是新奇的"--David Harbour
男子,怪人,謎團(Netflix 港台翻譯片名)
同步發于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316346/

今年 Netflix 好像特愛改編和翻拍老片,連老動畫《綠雞蛋和綠火腿》(Green Eggs and Ham)都要有模有樣的翻拍上一季十三集(預算600萬刀的兒童動畫,應該是曆史最高);我一看 Frankenstein 就想到弗蘭根斯坦全家桶什麼助手軍隊新娘女兒鵝幾一堆黑白片,所以當我一打開正片就懵了,這是一股諷刺片的即視感啊,看完正片我才恍然這部電影在用荒誕手法,表達對現代影視劇作過度誇張炫技、演員各種過度用力的無情嘲諷。
開篇發現原來 David Harbour 演的主角也叫Harbour呀,主人公自話他出身演員世家,演員 Harbour 同時飾演主角已故的父親(現實中 Harbour 的父親是一位房地産商人),一位狡猾而自大的戲劇表演大師,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觀衆他畢業于名校茱莉亞戲劇學院,觀衆都信了,直到他作古之後才被戳穿是假的。影片題目直譯是《弗蘭根斯坦的怪物的怪物弗蘭根斯坦》則指的是主人公父親,這位表演藝術家的最後一部電視舞台劇作品,在主人公母親在閣樓捉老鼠時被意外發現。主人公試圖恢複父親辦公室的原貌,他還找到父親的獨家辣醬秘方來激發起對他的回憶,找來電影制片人、經紀人來采訪,來了解他父親繁雜的内心世界與藝術思想。

電影鏡頭在三個場景之間來回切換,一個是老式鏡頭下的斑駁畫面播放着父親的電影片段,與現實之中主人公 Harbour 找他父親的舊同事來采訪的劇情交替進行,中間不時還穿插着一些有關父親的陳年往事。鏡頭在快速爆發的沖突中迅速切換,推動着緊湊的情節發展。有一點值得特别關注的是在拍攝父親"老電影"的時候有意地營造出老式攝像機低速橫向掃描的畫面這一仿古手法,創造出斑駁陸離的年代感的同時也壓低了制片成本,而清晰度高的現代部分場景集中在一間辦公室内與之形成對比,暗示着整個故事的寓言性。

最重要的部分當然是父親的電影《弗蘭根斯坦的怪物的怪物弗蘭根斯坦》,劇中老 Harbour 飾演"自稱是弗蘭根斯坦創造的怪物"的弗蘭根斯坦博士,他的助手則冒充"科學怪人"弗蘭根斯坦博士,來應付一位突然乘船闖入他們所處的孤島的一位女科學家(Kate Berlant 飾演)。助理的母親患上重病垂死掙紮,女科學家的船長行蹤成謎,在房間裡還有一個小姑娘,是科學怪人弗蘭根斯坦的侄女。原版瑪麗雪萊的世界首部科幻小說《弗蘭根斯坦》的人物在這部劇的開篇業已湊齊了一大半,這種手法被廣泛地稱為"變奏",一種最初用于音樂的藝術形式,逐漸影響了文學和戲劇創作,具有出乎意料的後現代表現力。

在這些駁雜的複古鏡頭之間穿插着小 Harbour 采訪他父親的老同事的情節,結果被批判說過分挖掘陳年舊事會使指甲積上灰塵。其中一段有兩位同事在荒誕的對白中,無由地威脅他說,要把他的指甲拔掉……同樣荒誕不經的還有父親接了莫名其妙的"契诃夫的槍與子彈"廣告,指的是契诃夫講過一個戲劇理論是說一幕劇開頭出現了槍,它就必須要開槍,這個毫無意義的意象在影片裡反複出現;這則廣告又是由一個更莫名其妙的logo為惡搞美國星條旗為米字條紋旗的"美國倫敦"(London, USA)贊助拍攝。更奇怪的是電影裡外各個鏡頭下都時不時冒出一句怪話:"美好的事物不需要是新奇的"。



David Harbour 飾演的父親飾演的"自稱是弗蘭根斯坦創造的怪物"的弗蘭根斯坦博士,在影片最終坦白自己制造了怪物,那怪物和長得他一樣,才不是什麼醜陋與邪惡的化身,而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神人,因為世界的不完美而憤怒,轉而報複制造他的博士,最後被博士用"契诃夫的槍與子彈"打死了。可是和博士一樣的怪人被打死了,也有可能是怪人竊取了和他長得一樣的博士的身份把博士打死了,這種循環就像愛麗絲掉進兔子洞一樣荒謬,接着是助手開槍自殺,戲外的劇作家老 Harbour 也開槍自殺了,緊跟着小 Harbour 說了一句"我父親是怪人"。

這僅有32分鐘的荒誕故事被包裝成一部"僞紀錄片",底層的故事框架與上世紀的一部傳說中 BBC 最偉大的電視劇《弗爾蒂旅館》(Fawlty Towers)如出一轍,在短促的半個小時裡由荒誕驅動情節,把複雜的故事集中體現在單一場景中。無疑,這是本片對影視業先輩所立下的标杆的崇高緻敬。
在"僞紀錄片"這樣一種寓言背景下,我們看到主人公父親那部電影裡每一個演員,動作誇張而不自然,對白奇怪令人難以捉摸,做出荒誕的反應卻沒有察覺自己的荒謬,這種用力過度、過分追求演員個人完善和所謂藝術感的表演方式在七十年代曾經風靡一時。如今不論是 Netflix 上面的網絡劇,還是院線電影,這種浮誇的風氣又愈演愈烈。影片作者正是用演員對荒誕的場景感到合理,與觀衆的正常認知産生巨大沖突,合宜性的矛盾中引發人們思考:那些看起來"創新"的實驗劇,究竟是新潮還是荒謬。
這部新奇的劇,用一種新奇的諷喻,教育觀衆一個真理"美好的事物不需要是新奇的"。這也是 Netflix 做小成本優質劇的一個良好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