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有一種更為複雜的解釋,也永遠有一種更為簡單的解釋。但《小醜》這部電影,真的「不好笑」。


豆瓣上有一個高贊影評說這部電影講述了亞瑟被小醜吞噬的過程,我也這麼認為,影片中幾個鏡頭展現了亞瑟/小醜混亂的精神世界。


片頭亞瑟和心理咨詢師交談時,說自己說過想當一個單口相聲演員,心理咨詢師卻說:“不,你沒說過”。亞瑟回:“我覺得我說過”。


影片過半,前一刻亞瑟還被自己關在冰箱裡,後一刻亞瑟卻從床上爬起來,接聽了“莫瑞法蘭克林秀”工作人員的電話。


在登場“莫瑞法蘭克林秀”之前,亞瑟請求莫瑞介紹他出場時稱呼他為“小醜”,這也說明了此刻亞瑟的精神被小醜所占據着。


其實,極富戲劇性的舞蹈、刻意的腔調姿勢、誇張的神态和發自内心的邪惡的笑,每當這些出現時,我就知道「小醜來了」。


内心的小醜來了,擋也擋不住。我們能做的,隻有回顧促成悲劇的誘因,避免悲劇重演。當街上一群小孩搶走亞瑟的廣告牌把他踢倒在地,當車上的乘客對試圖逗笑小朋友的亞瑟說:“請别騷擾我的小孩”,當地鐵上的三個華爾街人渣侮辱亞瑟,當心理診所關門,當莫瑞播放亞瑟講笑話的影片……他們在一個患了精神病的人對好好生活的努力嘗試下,攻擊和傷害他。于是他們成功了,成功地殺死了善的亞瑟,催生了惡的小醜。

...


他們還在小醜的帶領下,上街暴動、擾亂社會秩序。有一個人帶頭,他們于是上街,像以往一樣:一個人帶頭嘲笑、欺侮精神病患者,于是一群人敢這麼做。他們在他們所唾棄的精神病患者帶領下,開始了所謂的“革命”。戴着小醜面具的人們以為小醜在仇富,而小醜隻是孤獨,隻是憤怒。他們不懂,也永遠不會去弄懂。

...


人們從來不想懂。因為人們認為小醜的孤獨和憤怒,隻不過是在“真實、正确、有用”之外的一些什麼東西,并不是有意義的,甚至并不是真實存在的。


隻有當過分的欺侮和嘲諷激怒了亞瑟,喚醒了“小醜”,他扣動扳機的一刹那,人們才可能懂得了什麼,或者沒有。


我真心希望,大家遇到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不要先用盡方法“測試”和刁難他,要拿出作為人最基本的尊重和善良。因為,他可能不一樣,但他不是錯的、假的、沒用的,而且,他最可能善良。


“這不好笑”。


原文鍊接


...

我在微信公衆号“安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