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點,在樂隊演奏時高司令向石頭姐科普爵士樂,這不就跟在電影放映時當講解員一樣嗎,别說别人在放爵士樂說話,這可正演着呢,人家是你的演講PPT圖示嗎。而這可能才是導演對于爵士樂、歌舞片甚至愛情的真正态度。
接着再看吵架的内容,石頭姐說高司令去他不認可的樂隊裡是不忠于自己的堅守,說他為什麼不一點點慢慢攢錢然後去開俱樂部,然後攢錢方法是什麼呢,就是高司令前一句說的去餐館彈聖誕歌,難道在餐館裡當助興的人肉點唱機比加入正經有商業價值的電子化爵士樂團離爵士樂更遠嗎,難道更穩定收入更多會讓開俱樂部更加困難嗎。接着之後就是一些邏輯混亂氣話互飚,所以兩人感情破裂完全隻是因為一個小誤會,這也反映出兩人感情建立的基礎就非常薄弱,無非就是充當對方追求夢想的催化劑,也難怪導演最後還要加上那段兩人最後在一起的幻想蒙太奇,真是既不相信自己同窗的音樂,又不相信演員的表演,還不相信觀衆的智商,還拍得那麼實,沒有給情緒留一點彌散的空間,就硬煽,歸根結底可能最不相信的是自己的劇作,企圖用加法來遮醜。
而個人實現這個主題其實貫穿導演目前為止四部長片的全部創作生涯,隻是側重點不同,粗暴一點的總結可能是——《爆裂鼓手》更關注成功路上互虐也互相成就的師生關系,《登月第一人》則更聚焦成功之前的代價和犧牲之巨大讓成功變成一種必要的交代,而《巴比倫》就随時長延伸到了功成名就之後面臨的各種問題,而這部在我看來愛樂之城可能是這位導演最不真誠的一部,愛情不過和歌舞一樣是噱頭是幌子是表面功夫,其實這從導演首作就可以看出,主人公為了個人實現可以說非常輕易就舍棄了愛情,而且篇幅非常少,可見導演向來都認為愛情是個人實現的阻礙還有些不值一提。另外像反刍一樣不斷翻拍着自己的成長經曆是否也說明了這位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可能無法邁出僅僅指涉自我的小圈子而走向更大命題的可能了呢?
《愛樂之城》那年的奧斯卡鬧過一個烏龍,本該頒給月光男孩的最佳影片獎被頒給了《愛樂之城》,之後《愛樂之城》的制片人又把獎還了回去。但愛樂之城奧斯卡14項提名至今無人超越,而當年十提八中的《歌廳》同樣也沒拿到最佳影片,但它輸給是《教父》。也難怪查澤雷電影不斷追憶懷念往昔,各種緻敬,喜愛膠片,可能不隻是有黃金時代情節,總認為上一個時代更好,而是的确電影在沒落,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大家給這樣一部僅僅是還不錯的電影遠遠過高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