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王系列無疑是電影史上的佳作,對原著的改編與人物塑造方面非常成功。出于改編需要,部分角色的性格和情節必然有所改變。即便如此,大多數角色經過改編後收獲的評價仍然是比較正面的,但到了Frodo這裡似乎不同。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編劇對于Frodo的很多改動主要是對他原著形象的削弱,(從觀衆印象的角度來說超過了對Faramir的削弱,因為相對Frodo來說他沒有收到這麼多罵名)。
記錄一下三部電影裡改動比較典型的地方:
電影:風雲頂上,四個霍比特人中隻有Frodo丢劍摔倒了。
原著:其他三人怕得不敢動,Frodo雖然害怕,但依然直面Witch King并刺了他一劍,然後才因此受傷。
電影:Frodo受傷之後無法動彈,Arwen成了拯救者,騎馬帶着他在河邊與戒靈對峙。
原著:來救他的是别人,但在河邊與戒靈對峙的是他自己。他用盡全力舉劍說:你們得不到魔戒,也抓不到我!之後才因傷倒下。
電影:在摩瑞亞,Frodo主要是在躲閃。
原著:Frodo第一個拔劍,刺中了orc的腳。
電影:Frodo在Osgiliath受到蠱惑,用劍抵住了Sam的喉嚨。
原著:他一直很頑強地在抵抗魔戒,應該說隻有在最後一刻才真正動搖。
電影:Frodo趕走了Sam。
原著:無此情節,Frodo一直知道Gollum不是完全可靠的,他很信任Sam,他們彼此之間的友誼和忠誠是書中很強調的内容。
電影:Frodo直接被Shelob蟄暈了,Sam一個人和蜘蛛搏鬥。
原著:Frodo和Sam一開始是逃跑,後來Frodo意識到逃跑無用,便用埃蘭迪爾之光和Sting吓退了敵人。但在快出洞口時Shelob反擊,這才有了Sam一個人搏鬥的情節。
電影:Frodo對Gollum沒有還手之力,需要Sam幫忙。
原著:Frodo一個人帶傷放倒了Gollum。
總體來說,
電影:着重描繪他的柔弱、恐懼以及被魔戒蠱惑,不太突出他的主觀努力。
原著:着重描繪他的勇敢、智慧以及堅韌。
當然可能有人覺得這些不同并不會改變他們對這個角色的印象,因為改動程度再大也沒有改變他沒有丢下魔戒的結局,而且弗羅多那條線本身也不是戰鬥線,沒有太大影響所以不重要。但他畢竟是魔戒系列的主角,電影的改編确實有一定影響,而且原著中能體現他品質的台詞和情節删除了很多。有的改編可能是出于壓縮篇幅與年齡的考慮,因為原著中Frodo已經五十歲了(霍比特人33歲成年),但有的簡直就是抹黑,比如說他趕走山姆這一出。
或許編劇是用心良苦,想體現魔戒的影響有多深遠,希望觀衆能有更高的共情能力。但目前看來,換來的隻是觀衆的一句"廢物",隻看電影就真正體會了他有多辛苦的觀衆少之又少。比如很多人看了電影可能隻會記住Sam的“I can carry you”,不會注意或了解這個時候Frodo是站不起來,眼睛都快睜不開了還在用雙手爬。
總而言之,托爾金本人說過:
Frodo deserved all honour because he spent every drop of his power of will and body, and that was just sufficient to bring him to the destined point, and no further. Few others, possibly no others of his time, would have got so far. ——J. R. R. Tolkien, Letter 192; The Letters of J. R. R. Tolkien
“弗羅多擔得起任何贊譽,因為他傾盡了自己意志和體魄的每一滴力量,而那剛夠讓他到達命定的關鍵之處,不能更進一步了。他同時代的人沒有幾個——很可能根本沒人——能做到這個程度。”(譯者:石中歌)
不管怎樣電影裡和原著中的Frodo我都是喜愛的,呈現方式不同,但都拼盡了全力。指環王作為一個優秀的系列電影,其編劇團隊做出的改編想必是有其自己的道理的,隻是個人會有些意難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