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微博了解到了這個昆明男孩,緊接着博文的便是他已離去的噩耗,這種知道結局前提下的觀影便伴随着潸然淚下和無盡的難過。

在影片中昱國父母的part我辨别出來我與他們居住在同一小區,我不禁想象,昱國是否也和我一樣在小區徘徊,和我一樣在桂花飄香中漫步……我和他有相同的困境,“But if I can’t study abroad,life can’t carry on ”,正因如此,他父母放手的愛更讓我動容:“我都不會笑了”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父親能表達最深重的悲傷;“如果有平行世界的話,我希望在那裡他能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過着他想過的生活”則是不常見的父母對子女的無條件的也是最真摯的祝願。劇集中昱國說他從沒見過雪,我突然想到22年初的一天淩晨,我在教學樓寫着建模比賽的稿子,突然天降冰雹,然後大雪打在外面的枝葉上,下雪了,天亮後朋友圈裡昆明同學的照片視頻足以看出他們是何種激動,我突然理解了他見到東歐雪景時的激動。

不在當下的歸屬感,便是我與昱國共情至深之處。他說,他就像一隻龍,在他的夢裡,“但是我的心被刺破了,我從天上掉下來,我的肉被分給了人們”,他說他這個夢讓他很高興,昱國媽媽念到。而我眼前浮現的,便是他溫暖的、又略帶小驕傲的微笑。

一語成谶,這條龍懷揣着不斷探索的激動,掉了下來,仿佛是一個甜美的錯誤,又仿佛是神聖的獻身。僅僅隻有80天啊,我頭一回為荒謬的命運流淚,不同于其他小說中飽經人生閱曆的中年人,昱國僅僅離開時僅僅16歲(而在他17歲的這一天,他被授予巴克烏的名譽市民)。在這80天裡,他參加國慶、發表文章、用羅馬尼亞語朗誦……如此豐富的活動,竟隻是80天。

他是幸運的,在如此小的年紀便找到了自己的熱愛,去到了自己的精神之鄉,他身處在能讓他深感幸福的東歐,是全感官沉浸式的富足。他擁有精神富足的家庭,從父母的談吐中,我看到了一個被當作“人”對待的孩子,他們無條件地支持培養出了如此純粹的靈魂。昱國與他的媽媽分享經曆的一切快樂,父母因為他的話語而驚歎,隻有能給孩子帶來正向反饋的父母才可能得到孩子毫無保留的情感傳遞。

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對我愛好的默視、貶低,我無法在于他們的交談中獲取感情力量,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毫無言語的欲望。我羨慕昱國,有理解他的父母、欣賞他的教授老師,在他離開前的那段日子裡,他都是充滿喜悅迎接每一天的,A Celebration of Life,Chinadaily給他的報道起了如此标題,我更願意相信,昱國是永遠地生活在了那裡,慶祝着每一天。而他的精神之鄉,也轉變為了他物理存在的家。而我在昆明,追随者他的純粹。

...
昆明的美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孕育了昱國的美好吧
...
相同的小區
...
希望我也能有一天,向昱國一樣去到我的精神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