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鞏玉 浮光夢影

這部短片電影,我看了34次。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的《父與女》。

它時長不到10分鐘,卻包含了太多太多,又有很多符合東方審美東方哲思的意境,關于生命、死亡、輪回和愛,也包括一部分孤獨。


...

自行車在整部短片裡就象征着生命。

人人都騎着車子,到彼岸的時候,車輪就停下來了。串起短片的一條線也是車輪,片中一共給了車輪四次特寫。

...


第一次特寫,父女出行

第一次,是開頭女兒和爸爸一起出行,兩個車輪在向前行駛。

爸爸帶着女兒來到河邊,擁抱之後,坐船走了,其實就是死了。她爸爸舍不得,但也隻得遠走。

這裡的意象,河、船,和我們的文化很相符,奈何橋孟婆湯之類。

小女孩看到爸爸走了之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依然是蹦蹦跳跳的。

她在遠眺,等父親回來,鏡頭切到女孩的視角,水、天,除此之外就沒有了,這裡的意象是無意義的,空洞的。

因為女孩兒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等不到爸爸回來,于是她自己騎上車子走了。

...

第二次特寫,偶然中明白

第二次特寫,是女孩長大了一點,上坡時的車輪,很慢,很艱難。

她來到岸邊遠眺,沒有給其它鏡頭,一直是她的背影,說明她的心境和上一次是一樣的。

長大了一點。在一個狂風中,她來到岸邊,遠眺。鏡頭再次切到她的視角,水面波濤,天空中有雷聲,狂風大作。

她的思緒很亂,她在極力搞明白發生了什麼,内心依舊無法平靜。她的思考,毫無結果。

後來,和同伴一起郊遊。走到岸邊的時候,她觸景生情,停下來再次遠望。

鏡頭又一次切到她的視角,天空、白雲,悠遠的意境,音樂也随之明朗起來。女孩在爸爸離開的前幾年,是疑惑的抗拒的,到後來漸漸懂一些,也說不清楚。

...

而就這一次,她在一個最偶然,在最沒有準備的時候,突然清楚,發生了什麼,她接受了爸爸的死亡。

很多時候,我們總在某個偶然明白了事情的真像,而不是在苦思冥想之中明白!

這裡也解釋了在最後,小女孩和爸爸重逢,要回到小時候的模樣,為什麼沒有繪成最開始分别的樣子,而是這個場景裡的模樣。

因為,在這一次,女兒才真正理解了爸爸去了哪,所以最後才能在這個年紀找到爸爸。之前的年紀,對爸爸的離去是沒有概念的,死亡是飄蕩着的,不知蹤影的,當她清楚了後,才把爸爸放進了心裡,所以最後也能在那裡找到。

這個精妙的用意和前一段時間賺足眼淚的皮克斯《尋夢環遊記》異曲同工:愛放在心裡,親人就有了歸宿,否則,他們就是遊魂。

...

為什麼要挑在這樣的一個場合下讓小女孩明白呢,因為有了真正的生活領悟之後,才會理解,從死亡到真正的死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還沒有過痛失至親的體會,隻有小時候養的貓死了,雖然也哭也傷心了,可是在很多天以後的某一瞬間,當我想要有個趣事兒和它分享下,叫了幾聲不見身影後,我才突然醒過來,我的貓死了,是死了,不再回來了。

或許,有過失去至親的人,會更能理解影片中的感觸。

死亡是一個過程。

...

第三次特寫,人生另一階段

第三次車輪特寫,是女孩已經有了自己的伴侶,她的人生進入另一階段。

音樂輕快,車輪悠悠,她開始了自己的生活,經過岸邊,輕輕轉頭望向遠處,遠景裡有微風、天空和雲,她的心境似乎不一樣了,似乎放下了執念。

但随後緊接着,是黑暗裡,車子行進,車燈打着光,她的思念更甚了。

人在黑暗裡的脆弱,每個人都有體會。

再後來,女孩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子來到岸邊,丈夫和孩子感受不到她的情緒,她一個人遠眺,天空,雲朵,樹影微動,又是一番不一樣的心境。畫面包含了更多的意境。

刻意找答案的時候,往往求不得,而和衆人熱熱鬧鬧的時候,也是最孤獨、思念更甚的時候。

之後,她又獨自去了岸邊兩次。意象多了太陽和落山的太陽,多了一群鳥和一隻鳥,她的人生經曆又多了一層,來到這個地方的感悟也肯定不一樣了。

除了爸爸的死亡,她也想到了自己的死亡。

...

第四次特寫,輪回

最後是第四次車輪特寫,也是象征意義最直白的一次,緩緩轉動的車輪懸在頭頂,女孩已成為一個蹒跚老人,騎不了車,隻能推着走。她來到岸邊,車子倒下又扶起,最後,終于不再扶了,她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在生命盡頭處,人人都會留戀吧。

此時小河已經變成蘆葦叢,滄海桑田,是人世的巨大變化,也是女孩心境的變化。

她向深處走去,直到遇見了爸爸乘坐的小船,周圍是一個圓,圈起來,生命完成了一個輪回。

...

她輕輕碰了碰小船,我沒法想象到她此刻的想法,但是這個動作太抓人心了。

女孩蜷縮到了船裡,在這裡找到了爸爸,也終于在此刻和爸爸重逢。

這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她心中的芥蒂是爸爸的離世,同時也是寓言式的,是每個人的故事,從看不清真相到看清後的接納,以及愛在我們生命裡的重要性。

(完)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關注微信公衆号,【浮光夢影】,flyme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