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上演的影市“一日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19年8月9日,曾被寄予厚望的《上海堡壘》上映後,随即口碑崩塌,票房遇冷。這部投資成本達到4億以上,耗時5年的電影,首日票房未能登頂,将“爛片”圈錢的周期縮短到了1天之内,最終票房僅1.23億。

《上海堡壘》的市場表現雖不喜人,但對行業而言是個積極的信号。消費市場對“爛片”的容忍度越來越低,這部由跨界公司主控、愛情片導演執導、流量明星參演、“魔改”大IP、标榜大制作的僞科幻電影,也在宣告着爛片圈錢時代的終結!

投入4億成本,拍出“5毛錢”劇情

《上海堡壘》上映後,網上随即差評一片。豆瓣上,該片的評分還在繼續下降。

《上海堡壘》口碑崩塌,主演鹿晗随即成了衆矢之的。但客觀來說,這部影片的“爛”,是從選角、演技、服化道到劇本、剪輯全方位的“爛”。

盡管《上海堡壘》垮得很全面,但這部影片的投入成本并不低。

據了解,《上海堡壘》的主控方為上海華歆影視,該公司是華視娛樂的子公司。華視娛樂招股書數據顯示,公司對《上海堡壘》的投資比例為30%,拟投資1.08億元,按此推算整部影片的投資金額約為3.6億元,再加上宣發成本,預計總成本至少在4億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華視娛樂此前出品的電視劇《甜蜜暴擊》同樣由鹿晗主演,而在《上海堡壘》中啟用鹿晗飾演與其個人形象差異較大的硬漢江洋,似乎也有幾分資方欽定的意思。

具體到影片内容來看,鹿晗演技不行,觀衆是有心理準備的,而整部影片都沒有看到演技特别出彩的角色,才是《上海堡壘》的“驚人”之處。

舒淇的口音趕客,觀衆也在不少影片中感受過,但全片配音與嘴型對不上,這種細節上的疏漏更讓觀衆難以感受到片方的誠意。

充斥着拼湊感的剪輯,将戰争場面與情感戲生硬割裂,主演一會兒打外星人,一會兒蹦迪,一會兒談戀愛,沒有邏輯連接,顯得更加破碎。

《上海堡壘》如此粗制濫造,若放在過去,很容易讓人懷疑是因為主演拿走了巨額片酬所緻,但《上海堡壘》并不是。導演滕華濤曾公開表示,《上海堡壘》的演員片酬占比僅10%,拍攝占比50%,後期占比40%。

相對合理的投資比例并非沒有體現出來益處,至少從影片的視覺呈現來看,《上海堡壘》的特效在國産片中算得上是上乘水平,但突破了“5毛錢”特效的《上海堡壘》,并沒有與之相比配的劇情做支撐,空有骨架而無血肉,劇情反倒隻有“5毛錢”的水平。

根據《上海堡壘》的設定,人類即将被全滅,而真正能打的隻有“灰鷹小隊”的四人組。指揮中心随随便便被入侵,全員亂作一團,“灰鷹小隊”則全力修複泡防禦,但最終幫助人類度過危機的卻是上海大炮,“灰鷹小隊”強行進入指揮台不知意義何在,最後還因此升了職。

全片沒有邏輯還要強行煽情,作為拯救地球的核心戰力,“灰鷹小隊”全員智商不在線,更多的是以蠻力硬碰硬,無腦力對抗下的犧牲更像是自願“送人頭”,不悲壯,也賺不來眼淚。巨大的主角光環一次次碾壓觀衆智商,差評自然随之而來。

“四不像”的類型片,關不上國産科幻電影的門

《上海堡壘》曾承載着很多期待。

2019年年初,國産科幻電影随着《流浪地球》的大爆讓市場看到了曙光,“科幻元年”的呼聲甚嚣塵上。《上海堡壘》曾一度被認為是要接過國産硬科幻大旗的電影,宣發也給了科幻标簽更大的權重。

然而,高市場預期與實際觀感大相徑庭,《上海堡壘》并不是“硬科幻”,而是“硬要科幻”,難掩蹭熱度的嫌疑。影片在類型定位上的科幻、戰争、愛情标簽,沒有一個站得住腳,以至于看過影片之後,隻能說《上海堡壘》是一部“真·災難片”。

從科幻的角度來講,《上海堡壘》沒有構建起屬于未來重構環境下的世界觀。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未來,地球即将毀滅。在世界末日即将到來之時,《上海堡壘》中呈現的上海依然車水馬龍,人們奔波忙碌,似乎絲毫沒有赴死之心。

暫且不提人類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交通工具、生存環境幾乎沒有變化,單是上海的歌舞升平,就很難讓觀衆相信上海已經成了地球毀滅前唯一的希望。

觀衆不相信自然就沒有代入感,更不會為守衛者的犧牲所動容。

從戰争的角度來講,《上海堡壘》的戰場隻有武力對抗,沒有腦力斡旋,更沒有人性叩問。

地球一直在打打打,但直到影片結束,觀衆也不知道敵方是誰?實力如何?在長期的戰争環境下,地球人還在與捕食者肉搏,觀衆甚至不知道捕食者是外星人還是機器人。

劇情本就不知所謂,司令官的指導能力更是令人噴飯。在三場關系到人類的生死存亡的戰争中,指揮作戰的司令官甚至對敵方設置的一個小小陷阱都沒有覺察,這樣的作戰能力怎麼可能守得住地球。

《上海堡壘》鋪開了戰争環境,但在這個大環境之下,人類的掙紮、對抗,抑或是放棄、絕望等人性面都沒有深挖,讓整個大場面顯得寡淡無味。

從愛情的角度來講,《上海堡壘》大篇幅的情感線降低了影片的格局,是敗筆。

“愛一個人,要像隻剩5分鐘那麼用力。”(大緻是這個意思)這句台詞在影片中被提到多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片中人物的感情觀。

然而,《上海堡壘》中塑造的人物沒有一個人愛得“用力”,男女主互相暗戀,潘隊暗戀路依依,上海大炮指揮官隔空含蓄告白女主……情感線一條比一條迷。再加上大敵當前,世界末日的大環境,暗戀梗既不戳人也不動人,而如此大篇幅的呈現兒女情長也讓影片抗敵救世的大格局愈顯狹隘。

沒有科幻電影的震撼,沒有戰争電影的膠着,沒有愛情電影的浪漫,《上海堡壘》對每一種類型淺嘗辄止的表達,讓影片顯得更加“四不像”。這樣的僞科幻電影票房遇冷,隻能讓行業更直觀地感受到強行蹭熱點的代價。《上海堡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也不可能因為它的存在,而關上國産科幻電影發展之路的大門!

票房難超2億,市場終結爛片時代

2018年至2019年,堅守在影視行業的每一位從業者都在負重前行,盡管資本市場進入寒冬,但内容市場卻屢有突破。

主旋律題材的《紅海行動》(36.5億);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藥神》(31億)、《無名之輩》(7.9億);科幻題材的《流浪地球》(46.5億);成人向動漫類的《哪吒之魔童降世》(50億)……國産電影交出的成績單越來越好看。

消費市場看到的是電影行業不斷向好發展,觀衆也願意為優質内容買單,但《上海堡壘》的出現則是行業的倒退,影片幾乎集齊了所有的爛片元素:

1、片方不懂電影:《上海堡壘》是主控方華歆影視輸出的首部作品,缺少創作經驗和市場敏感度。而華歆影視的控股公司華視娛樂則是一家跨界公司,主營業務為石油,對影視行業的運作規律難以深入把控。

2、導演不懂科幻:《上海堡壘》的導演滕華濤在電視劇方面确實多有建樹,拍攝出包括《蝸居》《雙面膠》《裸婚時代》等在内的優秀作品。但在電影方面,滕導的代表作還是《失戀33天》《等風來》等愛情片,《上海堡壘》是其初次涉足科幻,呈現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3、流量明星效應的集中反噬:流量明星曾是片方的圈錢利器,一度導緻行業畸形發展,觀衆耐心被一再消耗,甚至将其視為重要的排雷指标。鹿晗曾是開啟國内流量鮮肉時代的代表人物,在《上海堡壘》中沒有進步的表現,使長期受到流量明星演技折磨的觀衆,找到了集中的發洩口。

4、對大IP的随意呈現:《上海堡壘》是網文大神江南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大IP,但小說本身就不是硬科幻類型,再加上影片的“魔改”,試圖放大科幻元素,但又沒有給到充足的素材填充,也不願大面積舍棄情感線,最終變得不倫不類。

5、虛浮的大制作:《上海堡壘》投入4億成本,耗時5年,但拍攝周期隻有3個月,相比之下,《流浪地球》的拍攝時長達到2年左右。《上海堡壘》标榜的大制作并沒有真正的時間投入,也不過是做大宣傳噱頭的一層“窗戶紙”而已。

《上海堡壘》試圖以此配置繼續圈錢,但市場已經不再給這樣的“爛片”任何機會。

《上海堡壘》上映首日,口碑崩盤之後票房随即遇冷,一日之内便被《哪吒》反超,首日票房僅達到7393萬,未能登頂。

上映第二日,《上海堡壘》的口碑效應繼續擴散,排片和票房都被《哪吒》《烈火英雄》《使徒行者2》甩開,最終票房僅1.2億。

《上海堡壘》票房遇冷,對行業而言是個積極的信号,消費市場對“爛片”的反映将進一步影響到創作者的發力方向,真正專注于内容的從業者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海堡壘》也不會被影史忘記,它的出現,為蹭熱點、造概念、做噱頭的爛片時代畫上了一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