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即一物,無論言之為何物。這是寫在裡根化妝鏡前的一個卡片上的, 也是他活過的證據--作為一個藝術家。
裡根·湯姆森 ( 邁克爾·基頓 )是一個藝術家,但主流和評論家無法忘記他在漫威扮演鳥人的日子。這就像我們看到王傳君我們就會想到關谷神奇。而每個過火的藝術家都希望可以擺脫舊日的影子,去做一些創新和真正的藝術。他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但他也有缺點。 裡根和麥克( 愛德華·諾頓 )都是生活中有不完美,隻有在舞台上才真正的活着的人。裡根是因為對戲劇的追求解散了家庭。當妻子和他叙舊時,他很容易就談到自己的作品;愛德華的生活和表演之間也有非常大的對比:一個完美,一個苦難。一個例子就是他在舞台上勃起,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是陽痿。在舞台上進入角色,生活中卻傷害到他人。對他們來說藝術是真實與美好的,但這并不大家可以接受的。
我個人喜歡這部電影有幾個原因, 1. 一鏡到底的設計和攝影師的動機。2. 導演讨論了做藝術家的一個困境--商業還是獨立?--做真藝術的掙紮,後面升華到對主流文化的諷刺,引發思考。 3. 開放的結尾的設計。
1. 一鏡到底:這個技巧用在一個發生在劇院裡面的故事是非常的巧妙--戲裡戲外都是戲。營造了一種舞台劇的感覺。這些鏡頭對藝術的貢獻,是永恒的。
構圖:每一個角度都可以抛開分析。攝影的走位是否襯托了人物的狀态?構圖是否幫助講述故事?是否有意義?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部戲的構圖。對萊斯利先是medium shot,然後變化到close-up來捕捉人物情感。


2. 導演的“答案”。這部電影雖然是在講故事,但我相信它有導演的主觀理解在裡面。我的問題是:導演想表達什麼?(當然,肯定不止一個主題)他想讓觀衆思考什麼?
這個問題我相信可以通過電影裡面幾個關鍵句來回答。

還有一個常見的“答案”在片名裡面。

最後的自殺,是我認為電影的一個升華。裡根在舞台上自殺未遂之後,不但有觀衆鼓掌,而且還出了名。讓我想到出租車司機的編劇說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踏踏實實工作的人不會出名,相反是像Travis那樣的殺人,或者刺殺總統才會上頭條。他說這也是《Taxi Driver》 其中一個主題。總之,無知的美德可能是在諷刺觀衆的欣賞能力,因為唯有一個藝術家自殺,他的作品才終于得到尊重。
這點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無比真實?當我和家長看《樂隊的夏天》時,她的注意力就在排名上。你能對藝術做的最差的一件事情就是給他一個排名,然後讓學商的人管理它。藝術的腐爛,是功利的主流文化的錯--漫威,迪斯尼,占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做着最少的藝術貢獻。我們還等得到下一個貝多芬,達芬奇,愛因斯坦嗎?
在他自殺後,導演放棄了一鏡到底,随後迪斯尼,和漫威的人物在舞台上走。這何曾不是一種諷刺呢。
導演可能再問:這是美國的價值?這是你們想要信仰的藝術嗎?
總結一下導演想表達的:1. 對社會給予藝術的态度于諷刺。 2. 作為藝術家的困境和藝術價值的讨論。3. 質疑主流的文化和觀衆的審美。
但其實最終這還是個故事--有着無數面--兒這隻是冰山一角。
3.終于到結尾了。
A thing is a thing, 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
裡根作為一個演員,他最後在舞台上,還是給出了他最好的表演。某種意義上他意外的活成了劇中的人物。可就算如此,觀衆們喜歡他還不是因為他的表演,而是因為他差點在頭顱李放進一顆子彈。
結尾,裡根飛了。 我的理解是,他跳樓自殺了。因為當他看見報紙的反應,他徹底失去了失望。Sam看到的是一個真正活過的藝術家,而這對于一個藝術家就夠了。女兒的認可,足夠稱上,to feel beloved on earth. 回答電影出現的第一個問題: He 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