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有部日本電影,長澤雅美、绫濑遙、還有夏帆領銜主演,同時還帶火了一位年齡較小的女演員——廣濑鈴,這部電影榮獲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提名第68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獎,并且也一度成為我心中的十佳電影。
《海街日記》

開篇迎面而來的,是長澤雅美所飾演角色的腳。
行,既然是枝裕和都這麼明确地放了一段麻醬的福利了,那我們來簡略拉個開頭,看看究竟是怎麼展開的。

開篇首先鏡頭對準長澤雅美(在影片中飾演香田佳乃)的腳,可以看到腳趾上塗了指甲油,這其實是個伏筆,後續我們會了解到香田佳乃的性格就是開放随性且自由,那麼對于指甲油這麼一個象征性事物,也可以由此看出這樣的性格。
另外,看到後面我們會發現故事的主體是發生在姐妹們居住的老屋中的,但是一開頭的佳乃卻是在男友家中,這從後面的内容也能隐約感覺到“她對于家,或許哪天會離開”的意思。
好,緊接着,鏡頭由下往上移動,随之而來的是香田佳乃和她的男朋友睡在一起的畫面,背景中伴随着海浪聲,粗略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地點——海旁。

然後手機鈴聲響起,麻醬起床,再次發放福利展現身材;一段男女朋友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麻醬這是養了個小白臉哇。



好,緊接着麻醬出門,鏡頭給向門外,海邊公路,海風,礁石,漁船,海浪拍打海岸,《海街Diary》的字樣出現,伴随着它的同名音樂,這個發生在海邊,悠悠日常的電影,就這麼開始了。

從這麼一個開頭,就足以看出是枝裕和塑造日常感的頂級能力。
我們姑且了解了主要人物之一(香田佳乃),發生的地點(海街),此時的時間(剛醒就是早上,季節是夏日)以及故事的基調(日常),多個要素集齊,讓人看下去的欲望更上一層樓——因為誰不喜歡這種帶有海風,聽着海浪的日常感呢?
0.鐮倉風韻
電影的舞台設在鐮倉,這也是我特别想去的日本城市之一。
鐮倉距離東京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是一座海景小城。它的曆史也很悠久,源賴義時期就為源氏的領地。源賴朝置鐮倉幕府于鐮倉,成立武家政權而開創鐮倉時代,使得鐮倉随之成為政治中心,鐮倉街道也同時被完善。鐮倉利用面朝海洋這一地理條件開展海上交易、設立鐮倉五山等,也使鐮倉成為一個文化中心。


同時,鐮倉江之島也是頗受喜愛的一個度假勝地,那條著名的江之島電車線,就是在這。

真的很令人賞心悅目...
好了,回歸正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主人公們開始了獨屬于她們的海街日記。
1.7月27日 天氣晴
故事開篇,三姐妹在鐮倉甯靜的老宅中過着悠然自得的生活。這個老宅的取景地我也有考察過,在鐮倉市的北鐮倉站居民區附近,這是一棟私人住宅,并未對外開放。盡管具體地址因保護隐私而保密,但是枝裕和和工作人員在該地區花費了大量精力才找到這棟房子,并且院中的梅子樹是劇組特别栽種的。

就是這樣一位父親,最近去世了,遠在山形的父親的家人邀請她們三姐妹去參加葬禮。
在這之前她們還不知道,她們的生活即将會加入一名新成員。
父親生前留下了一個十五歲的女兒——小玲。
初見小玲,她穿着一身JK服裝,看着格外的老實與懂事,負責姐妹們的住宿與指引。
這個顯得格外懂事的妹妹一直在默默幫忙,她的成熟和憂郁讓人心疼。
在葬禮上,小玲依舊穿着JK服裝,這與在場的其他人所穿着的黑色服裝都顯得格格不入——更不用說是三姐妹,從這裡可以看出是枝裕和刻意塑造小玲與其他人無法融入的情形。
從這裡作為切入點,有必要說一下:影片對四姐妹的刻畫極其耐人尋味。我們知道,基于绫濑遙、長澤雅美、夏帆這三位本身的氣質以及外表,如果說要把她們拍得美麗、拍得好看,是足夠簡單的一件事,但導演并沒有将三姐妹塑造成光鮮亮麗的形象,反而可以說是樸素化、平凡化。
必須給各位看一下與片中風格不同的三位女主~

反觀小玲,初登場時,無論是電影給她的特寫,還是穿着打扮,是枝裕和刻意去塑造她的“異質感”,突出她的清麗動人。她的美麗帶着孤立感,似乎昭示着她與這三姐妹的距離。

直到她慢慢融入——踢球、奔跑、淋雨、吹風,她的美麗才變得自然,她也從“被注視的美少女”變成了“家裡的一員”。這是一種視覺上的“去光環”,從而體現一種情感上的“歸屬”。
這裡最直接的轉變就是小玲說話的語氣和習慣的轉變。
一開始的時候,小玲是經常使用很多敬語來和姐姐們相處的,但是到了後期,就完全轉變了,不僅語氣變得更加親近,還會真的就如一直在一起生活的親姐妹那般開各種玩笑和打趣。

(在日語裡,我們都知道“hai”是表示“好的”的意思,而不同的發音會有不同的情感效果。在上面兩個情形中,第一個“hai”是很快的發完,通常在尊敬的人面前如此使用;第二個“hai”發的是“ha—i”,也就是帶有俏皮氣息。由此可見小玲對待姐姐們态度的轉變)
還有較為明顯的,就是有一段一起穿和服放煙花的戲,可以看出和初見小玲時她們的服裝上,産生了一個小小的對比。

我們可以将小玲這樣一個人物理解為是該部電影中主要矛盾的關鍵。她的身份極其特殊:三姐妹的已故父親,在和第一個情人私奔之後生下了她,後來又與另一位女子結婚。她注定與三姐妹的關系不會那麼近——盡管她們留着同一個父親的血。
如果不是父親的葬禮,這兩批孩子可能永遠也不會相遇。
那麼如此特殊的一個身份,放在片中,想要表達的作用是什麼呢?
我理解的電影主題之一就是:“無論有多麼疏離,無關遠近,愛最直觀的表達總是藏在日常之中”。
所以對于家與家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是血緣嗎?未必。父親與她們有最近的血緣,卻是永遠的缺席。小玲雖是“外來者”,反而是成為了最為親密的姐妹之一。

這應該是電影想要表達的第二個點:父親的缺席是影片裡最隐秘的傷口。
影片裡,三姐妹的戀愛對象看起來都有點“不靠譜”:
大姐愛上了已婚男人;
二姐迷上比自己小、幼稚的男孩;
小妹則對一個癡迷爬山的球鞋店長心生好感。
這背後其實就暗含了對“父親缺位”的反思。她們在男性身上缺乏安全感與完整認知,隻能在搖擺中尋找自己的情感位置。家庭的傷口,悄悄影響着她們的選擇。
對于三姐妹的擇偶标準,在b站上有一位網友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3.愛,死亡和家
在這個故事中,有着很溫暖和溫馨的色調,同時也處處體現着關于“家庭”的那種美好與幸福;但它又有與其他故事不同的地方,無論是原作還是電影,“死亡”二字常常涉及。
在《海街日記》裡,死亡并不隻是“事件”,它們也是叙事線索。多次出現的葬禮(父親、婆婆、後來涉及母親的談話等),其實構成了影片在劇情上的幾大起伏點,也是揭露故事主題的幾大發起點。
我們會發現,在每次與死亡有關的劇情中,無論是接小玲回家,大姐與母親一起去掃墓,還是結尾的葬禮,都會讓姐妹們明白一些事情。

"活着的東西,是很費功夫的。"
梅子成熟,需要半年時間,需要人為的消毒清洗釀造等等。窗戶紙很好看,但也很容易破,修補它也需要時間。上班上學很麻煩,愛情很麻煩,人活在世界上,需要經曆的事情簡直太多了。但是也正是這些麻煩事,生活才會更有趣味,才會更有人情味。

比如這一段風太對小玲的告白戲,寫得很有感覺。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漫畫~
再來看幾張電影中照片。
換做是你在家裡,我相信也會這樣悠閑。很随意,很惬意。


除此之外,這樣的電影調度還會淡化電影本身的沖突,讓這些沖突變得“溫柔”。
姐妹們的背景本身是帶有悲劇性的:父親出軌,母親遠居北海道,隻留下她們自己在老宅自力更生。
但是正是這樣緩和的電影基調,讓這樣的家庭缺陷在海風和梅酒香中慢慢消減與修複,所謂細水長流,好酒慢釀。
在這其實我也想探讨一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日常。
我們所向往與羨慕的在電影中或者是動漫中的日常與我們現實生活的日常相比,其實就是将後者進行了裝飾和放大。
當我們在看影視作品的時候,由于藝術形式的需要,它們所展現的往往都具有線索或者推動劇情發展作用。那麼就會更加的戲劇化。角色的塑造也會顯得相對典型與扁。
我們大可不必去刻意塑造,因為隻要我們多留意生活中的處處細節,那麼其實就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電影。
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多關心在趕路過程中遇到的人都穿些什麼顔色的衣服、那一棵家門前的樹的葉子是否發黃、想吃的包子鋪,今天生意怎麼樣...
看電影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将這些事物進行了劇情塑造并對其進行了額外的藝術加工。
所以,多留意生活~
回到電影。
在家裡,更多的是獨屬于“家”的日常;在海邊或者是在山坡上,姐妹們吐露的是自己的心聲,是吐露平常由于“矯情”而無法輕易說出的真心話的地方;兩種場景的感覺又是不一樣的。

5.繼續走下去吧
海與四人交織呼應,那一棵梅子樹依然立在老院子裡,等待當一年釀一次梅子酒的時刻再次到來時,樹上的梅子也在被等待着摘下。
海浪不斷拍打着沙灘,海貓食堂也一直開張着從未關門,每年的煙火大會都會不約而同穿上和服,梅子樹每年也會不斷結果。
"我們在日常當中度過的每一天,實際上也許是連續發生的奇迹"
正是這樣如此日常的海街生活,才讓她們四姐妹越來越親密,越來越幸福。
在開頭的葬禮結束後,她們走向的是山頂,是小時候父親會帶她們去的地方。
在結尾的葬禮結束後,她們走向的是海灘,她們探讨着:最後一刻,會想些什麼呢?
二姐會想到男人和酒吧、大姐會想到家中的走廊、三妹充滿古怪想法、小玲則是由于有了這段與姐姐們相處的時光,會想到很多方面。
盡管她們每個人想到的東西不一樣,但此時此刻,她們相處在一起。
我又想起開頭,當她們在參加完父親的葬禮,準備坐電車回去時,大姐問小玲:
“來鐮倉吧?我們四個人一起住怎麼樣?”
小玲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答應了下來。熟悉的鋼琴聲響起,片頭的配樂在此時再次跳動。
來自海街的日記開始書寫。
又回到片尾,就着海浪聲和海風,她們開始沿着海岸邊往前走着,大姐看着小玲,感歎到:
“爸爸,雖然真的不靠譜,但說不定是個溫柔的人呢。”
“為什麼?”
“因為,他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妹妹啊。”
熟悉的鋼琴聲響起,片頭的配樂在此時最後一次跳動。随着琴鍵不斷上下跳動的,更是她們鮮活的生命力在延續。
或許作為一部電影就這樣結束了,但是對于四姐妹的海街日記來說,僅僅是其中的一章節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