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翠湖》刷個屏(一)
香港電影節的頒獎詞也許最能說明《翠湖》的價值,在一個亞洲和華語電影的語境下來看這個片子:這部電影完整的叙事和溫柔的筆觸将一個傳統東方家庭和每一個可愛又戲劇的人物不疾不徐得編制,最終變換成了恒久的生命之光,令觀者久久難忘。導演結合舊傳統和新視角去講述一段家庭曆史,擁抱不同世代,真實反映中國現代家庭關系,為華語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雖然在上影節已經和導演相遇微時,一路做了各種活動看到《翠湖》各種拿獎到手軟,但金雞還是第一次看完全片,看完第一反應是昆明版的《飲食男女》,可能不僅僅是昆明,90年代後成長起來的2/3線城市普通家庭都會經曆的矛盾。複雜又纏繞的每一條情感線都是這個時代給家庭細胞造成的震蕩的縮影,同樣的東方家庭矛盾不善溝通和表達情感帶來的傷感與刺痛,不同的成因和時代變遷,但好在導演都用輕松诙諧的氣氛化解了。
《翠湖》是家庭細胞縮影,也是社會問題群像,又蘊含着對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所有在家庭生活中存在溝通問題的人的普遍關懷。
老年人的銀發問題,每個城市都有,李老師演得好,因為他帶入了自己的處境,就想别人聽他說說話,老伴去世了,他真的想再找一個嘛?也并非如此,隻是不這樣可能沒有更好的選擇,生活沒有更多給他提供快樂和繼續活下去對抗孤單的方式;
他想為家裡做一些事情,但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想要去攙扶喝酒後的孫子卻自己跌倒了,力不從心。他渴望被在乎和關心,編出一個打牌被欺負的故事讓女兒不停得電話責罵他的友人們,這都是很小孩兒但内心渴望愛的做法。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我們的傳統觀念,有時候并不是老人家要多麼付出和偉大,他們隻要活着還在那兒,我們中國人的家庭就多了一次相聚的理由。相聚就是最簡單的團結儀式,無須多言,逢年過節坐在那裡便是一切。
但即便如此,這是導演獻給自己外公的一部作品,他還是融進了個人對長輩濃稠的愛,對于導演來說,也許外公的存在是從小他們隔代溝通的溫暖橋梁,外公對外孫女、對幾個外孫的撫慰,是帶着照顧女兒的心情照顧第三代,但同時去成為了朋友和“溫暖自由的天空”,成為了小孩們可以放松嘻嘻做自己的時候,成為了兄弟姐妹們可以放肆友愛摒棄上一代是非恩怨的時候,外公的臂彎是溫暖的寫照,也是這個變遷動蕩中的家庭愛的寫照。
為《翠湖》刷屏(二)
第三代人的視角,宇碩的經曆和視角,很多青年導演看得懂,中年和老年人可能無法體會,這就是時代的濫觞帶給每一個不同個體的體驗,他們殘留在生命記憶裡,如果被喚醒和激發出來,就能獲得大量同溫層的理解與感知。
那天前一晚我正好在跟一個RED的姐妹(其實笑我非常多)工作recap餐,暢聊他們這一代是怕和愛。作為同樣家庭離異又家底殷實的城市小孩都會有的共同經曆,我也很理解,因為HiShorts!的出國導演們太多了,這一代的怕和愛和劉小楓《拯救與逍遙》裡描述的截然不同,可惜看劉小楓長大的上一代知識精英已經無力也無暇去體會下一代的傷痛。“你們賺那麼多錢幹嘛?我不想出國,我活成了你們的裝飾品。我為什麼不能考一個随随便便的學校?”
RED的美女跟我說,她們太知道如何做父母的“奢侈品”了,尤其還是單親,95後我接觸過的最正常的小孩,包括HiShorts!這幾年雇傭的,最最正常的版本都是父母的婚後生了她在一個完整的三口之家,大部分都有這樣那樣的家庭細胞分裂,而家人覺得對你好的方式就是賺足夠多的錢把你送出國。這個事情我一直覺得很吊詭,其實那一代70後也沒多了解美國,很多英文都不會,既不了解美國社會也不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在高中就把孩子送出去做降落傘baby在我個人看來是既無知又逃避責任的做法。但這就是這一代家庭殷實所謂“人上人”孩子的普遍命運。他們孤獨和被霸淩甚至遭受西方人歧視這種經曆根本無法言說,而父母因為還在事業奮鬥期隻想要一個光鮮體面,沒有時間也無法分身去體會孩子們的感受,這就造成了為什麼HiShorts!那麼多年來的收片都是家庭、兒童、文化間隔等問題,他們也很想找尋通道,跟人訴說,但從小到大沒人想聽。
我是80後,身邊這些人上人的60/70後比較多,因為工作有接觸了很多90後甚至00後,夾在中間有時候真的覺得在兩個平行時空對話。也許這代成功的70後還沒學會處理愛和責任就已經被時代推上了一個不停要證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一切都圍繞着要向世界所有人證明自己。而90/00後大部分的缺失都在他們有很多人生疑惑的時候沒有人跟他們說、聽他們說,這個困境和外公還有大部分老人不是一樣嗎?其實沒啥區别。隻不過老人的生命行将就木,而年輕人的生命才剛剛開始,等待上路的途中全是一片迷茫和不知哪裡來的抱負和枷鎖。
但《翠湖》的處理依然是溫暖的,有外公,有兄弟姐妹,有妹妹的婚禮、有胖弟弟的打鬥、有外公的洗腳盆,人生再大的困難都有家人兜底,雖然這是一家人在曆史大潮生存巨浪湧進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隻要人多聚在一起,就能克服風浪、撫平傷口。妹妹結婚也是一樣,叛逆歸叛逆,終究還是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嫁你想嫁的人。雖然家庭細胞們各自裂變,但家庭的整體是穩定而堅韌。這也是導演想要傳達的自己最終的信仰,中國人的問題還是這樣去解決,這點上和《飲食男女》又異曲同工。
為翠湖刷屏(三)再不寫完估計晚上要拿獎了,也算是我們從今年6月造夢第二場活動開始和導演結緣的整體訴說。導演沒身份沒背景就是純素人,從上影節亞新獎一路至此,都憑借自己的一腔熱情和單純的喜愛,之前沒參加過國内的任何電影節和獎項,隻是要把第一部片故事講完整,先先給家庭一份禮物。也許電影最後一幕的其樂融融正式導演此時此刻用電影交出了滿意答卷的心情。導演風趣幽默,熱烈可愛,和他在一起工作交流十分開心,輕松沒架子,活人感十足,這也許是這個片子可以成功的最本質核心的因素,就是導演對真實生活的開放、坦誠、友善和敏銳,内容就是内容本身,無需更多雕飾和詞藻,導演的性格也是如此,快樂小狗一枚,你會從他的判斷力和正反饋中獲取真實被激勵的能量。
片中還有第二代的矛盾,大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60/70後普遍存在的階級差距,可能就是因為某一個機緣某一家人一找得到雞犬升天,某一家人仍然一貧如洗天天為了雞毛蒜皮吵翻天,然後孩子們因為看到了對比會産生疑惑,我過的不好不是因為我不努力而是我投胎不好無法改變命運,而看似好的家裡也許孩子已經不跟父母說話家庭關系杯盤狼藉,但兄弟姐妹們隻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還是在比較,這是永不停歇的家庭關系。
還是回到那個點上,即便是這樣普遍的矛盾導演處理得都是很溫柔的,最後還是用三姐妹共同回憶小時候如何互相幫助,用他們回到外公的飯桌上一言不發來展現生活的磨砺和在外面混好混壞都無法打散的默契,這讓我又想起了另一部将家庭和時代變遷的厲害的新導演片《春江水暖》,人是一條河流,家是大江大海,而在這部電影裡,這一切好像都是“翠湖”。
導演最後将自己的心聲通過外公的老戰友的孫女表達了,孫女一直在拍老戰友,因為她知道他馬上就要離開了,時日無多,也許對家庭和時間的紀錄是唯一能表達不甚了解上一代的下一代的最簡單又深沉的方式,也許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也想做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