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看完隻想大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拍”,原來探讨死亡這個話題可以這樣拍。電影沒有交代男主為什麼千方百計地想要找人幫助自己自殺,不同于其他電影的苦難叙事「主角經曆了幻滅絕望的人生最終走向死亡」。這部電影沒有交代男主經曆了什麼,他感受到了什麼生活的絕望。僅僅是表現他求死的決心和一路上找的不同埋屍人的生活一角。電影的有兩個不變的鏡頭,一個是男主開車的側拍視角,另一個是男主帶不同的埋屍人看自己今晚準備死亡的位置,也就是工地上附近滿是施工灰塵某個路邊樹底下的坑。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導演不交代男主經曆了什麼導緻他求死的決心如此強烈,後面慢慢回想,根本不需要交代。一路上遇見的不同的埋屍人他們都給出了答案,每個人生活都很艱難,家裡貧困不得不出來參軍的青少年、靠在工地撿垃圾袋賣錢生活的流浪漢、兒子重病不得不努力掙醫藥費的年老爺爺、因為阿富汗戰争逃到伊朗的難民……活着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曆着各式各樣的苦難。

标本館爺爺的那個「櫻桃的滋味」的故事點了電影的片名,也講出來了生命回歸本真的意義。不知道男主躺在坑裡周圍都是泥土的時候,他腦海中在想什麼?會害怕恐懼嗎?還是更多的是一份甯靜呢?電影最後導演沒有直接呈現男主是死是活,但是我認為他還是選擇了活下去。因為他應該是被标本館爺爺的話打動了,不然不會特地跑到标本館告訴老爺爺「如果你叫了幾聲我沒有答應的話,你一定要扔幾個泥點子把我喊醒,實在不行可以搖醒我。」我認為這裡他已經有想要活下去的「生的欲望」。電影最後,疑似男主開着車離開了曾經想埋葬自己的地方。

像詩一樣的電影,很喜歡阿巴斯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