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超字數了所以隻能發長評……比較口語化,邏輯淩亂,隻是随手記錄,可能會有劇透,請注意避雷。

原文如下:

一:讨論一下瑪琪

1.作為“母親”的象征

我不太喜歡劇情将瑪琪刻畫成一個以“成為母親”為宗旨的女孩(即使此宗旨或許蘊藏着無私愛人者的深意),不過在這裡有必要考慮到瑪琪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在尼南納,這個相對落後的農業社會,信仰上殘留少許泛靈論色彩,文化上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社會上仍然是原始的父系小農社會,家庭上是傳統典型的一夫一妻制,這環境如何塑造了瑪琪的思維可想而知,因此她小時候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過家家,認識帕洛娜之後也扮演起“母親”的角色,而要求帕扮演“父親”,于是這種家庭分工的思維邏輯又更深一步,她自我認知中“母親”的成分因而壯大。帕洛娜和瑪琪的成長軌迹應該是非常不同的,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帕的姐姐帶給她的影響。

2.對鬼神熊的态度

在衆所周知的某段裡她經常會被诟病“聖母”,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合理,更何況用流行詞将人物符号化、一言蔽之的觀衆(真是被一些話語閹割得、荼毒得呀)着實不在少數。瑪琪對鬼神熊的态度是理所應當的,其一是泛靈論(有必要提一下,這所謂的泛靈論色彩很大程度上由政治塑造,來自雅洛美居心叵測的陰謀,這陰謀恰恰利用了尼南納原始落後這一點,尼南納對鬼熊神不是尊重而是恐懼,不是平等溝通而是一味妥協,人尤其少女的人格被摧毀,熊的人格以神話方式被虛假地建立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她如何尊重其它生靈,其二是瑪琪看見的世界比起帕單純得多,幹擾與顧慮也少得多,或許正是因為這才讓她點出了熊的原貌,她才會說出“它隻是一隻有點可怕的大熊” ,才會像尊重人一樣尊重熊的生命,固然鬼神熊殺人無數,可事實同樣存在:活祭的習俗是由雅洛美塑造的,熊殺人是直接,雅洛美卻是根本,熊的恐怖是文化建構的,人的愚昧卻是根深蒂固的,隻要尼南納人的觀念仍然止步不前,那麼前一個鬼神熊死了,還會有下一個鬼神熊,還會有無數活祭品。那麼熊被塑造成鬼神熊之前有沒有濫殺過?從劇中可以看出來是沒有的,因為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鬼神熊”實際上存在,如果它造成過深入人心的恐怖,從哈亞瑟等人的反應中就可以觀察出來。來自身為孩子的獨特視角、“想要長大”的迫切願望,瑪琪對生命的尊重是她最珍貴的品質之一,也是她教會不死的最重要的一課,不死最後的進化至少過半都來源于此。

二:(我認為的)不足之處&一點感想

作者對幾乎所有人物的刻畫都是牢牢圍繞着主角不死展開的,比如瑪琪是母親,皮奧蘭是老師,并不是說這種塑造手法不可取,但這裡對各自身份分工/職能的強調有些太突兀和刻意了,這麼做會使主旨變得很鮮明,但過了就會使角色失真,變成不同的符号,很顯然這描述的是一個“天選之子”成長的故事,但我覺得配角也是很可講究的呀。另外角色塑造也單薄了些,目前各角色的形象太理想化,理想化到了不夠現實、過于片面、頗顯天真的程度,這種形象更接近于童話中善與惡純粹的二元對立,并不算是豐滿,也就缺了深度,停留在宏揚真善美與死亡之後幻想永恒的陳腔濫調。

而不死終将面臨離别之後的孤寂,在不滅中時間也昏昏欲睡,但死亡不是唯一的終點,最重要的是記憶,遺忘才是死亡的結局。這是我們無法避免談論的話題,盡管我想靈魂一說在現實中隻是一張空頭支票,但也總會在心裡自我安慰:我們會在死亡盡頭重逢。“将這永遠的旅途——贈予總有一天,終會回歸塵土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