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感想沒有寫完,就移步這裡了。陰差陽錯看了49年和04年拍攝的兩個版本——相距五十餘年,電影藝術在這幾十年裡經曆的改變清晰可見。

現在想想,能耐着性子把49年版的電影看完也是很不容易。powerpoint剪輯style,永遠對不上的唇形和voiceover,單薄的人物刻畫,突兀的台詞與畫面,都在向我們闡述着它的古老。然而我們自始至終都以為它是04年版的(導演故意拍成了懷舊風格電影)。直到看完之後我要來douban mark這部電影,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看錯了版本。當即決定再看一遍04年新的版本。

49和04年的兩個版本其實差别非常大,甚至連立意都差了很多。49年,二戰餘燼未消。電影主要聚焦的并非男女主之間微妙的感情,而是主要聚焦于作曲家男主的心理變化——從最開始歌頌法國文化的偉大/深信法德兩國的戰争會讓兩國文化水乳交融——他對于戰争的态度是積極的。然而他夢幻的浪漫主義很快還是被極度法西斯主義的同僚打破;痛苦之下,他也隻能選擇忠心報國。整部電影80%的時間都在feature男主的獨白;偶爾有些含雙冠意的台詞令人迷惑——他到底是在真心歌頌幻想之中法德兩國的交融,還是他與那寂靜的女主的結合?臨走時候,大海般的寂靜終于被打破,女主輕語“Adieu”前後,電影給了女主的眉眼幾個非常突兀的特寫,詭異生硬,完全抹殺了本就單薄的愛情主題。

這種情感刻畫的匮乏,在04年版的電影裡被彌補了——譬如男主目睹女主被molested,譬如女主用巴赫的平均律救了男主一命,譬如女主偷偷潛入男主房間深深嗅聞他用過的衣物。回想起來,竟然覺得稍微有些過度添油加醋。04年版本對于男主的關于家國/戰争的獨白,也相應的有了非常多的删節。我想04年版本更多是取了原著的人物設定與主要情節,抛棄了大部分原著裡關于家國情懷以及戰争的讨論,從而專注刻畫男女主之間微妙的感情。

但是我覺得男女主之間欲說還休的情感刻畫的不算驚豔。

首先,我很能理解女主為什麼會傾心男主。卻問,她身邊除了這位帥氣/紳士/還彈得一手好琴的軍官,還有什麼能媲美的适齡男性?簡樸的鄉村生活裡,除了出現了一位試圖猥亵她的渣男,似乎再無别人。

軍官對于女主的感情就更難以捉摸了。女主一開始對他展現出完全的排斥态度。除了男主第一次進門前,她在演奏bach平均律以外,我沒有get到任何男女主之間浪漫火花的信号。男主最欣賞女主什麼呢?以他的身份地位,應當認識非常多出色的精通音樂的女士,為什麼他和這個法國小鎮上一個隻字不語的年輕女性産生了暧昧呢?他對她的感情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是摻雜了他對于處于弱勢的法國的憐憫?還是出于他對法國文化的熱愛?我覺得男主并沒有真的愛上女主。一人身處異國,無法被同僚理解,違背良心投身法西斯主義的戰争,他内心可能是非常寂寞的。他能感覺到女主是很關心他的——那首救了他性命的平均律,是電影裡關于兩人情感線的一個twist,然而自始至終,他們兩人也隻是有着相互的淡淡依戀而已。

哦對,49年版本裡,男女主演奏的都是bach賦格曲。哈哈,大概五十年過去,人們對于古典音樂的品味也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