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和朋友去看了《1917》,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戰争片,所以在隻有這一部電影可以選擇的時候我是抗拒的,但在百度百科的“熏陶”下,我還是對這部影片有了那麼一點期待。

起初我不是很明白“恐怖”的元素,在觀影過程中我get到了,因為我差點被吓尿了(也是平生第一次,電影院的音效賊給力)。

代入感真的很強。

兩個男孩爬出營地層層圍堵的安全地帶之後,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孤立無援,所在之處越來越空曠,他們就越來越渺小,像是蝼蟻在看不見的敵人掌中蠕動;所在之處越來越狹小,他們與敵人之間的距離仿佛就近在咫尺,也許下一秒就是電光火石的交鋒,就是生死之别。

到處都是屍體,死去的馬匹上群蠅紛飛,戰士的屍骨随處可見,有的血流未止,有的已經白骨森森,有的屍身完整,有的早已四分五裂,不免惹人想像,這些士兵,他們臨死之前該是經受了怎樣的痛苦,而我們的主角,會不會在下一秒就成為這些人裡的一員。

怕,是真的很怕。

安靜得越久,下一次的聲響就越大。前一秒布雷克還在跟斯科打趣安慰彼此的心,後一秒布雷克就死于一個不知名的士兵之手(他們是打算救他的)。

“我是不是要死了?我不想死。”

“……是的。”

「事情就發生在我中途上個洗手間回來的時候,布雷克,嗯,我們都以為他是男一号,結果電影還沒放到1/2,他就挂了,明明之前總是斯科受傷得多,也許是導演安排的反差吧,不過看着演員表上他笑得那麼開心,撫慰下情緒吧」

旅行隻剩下一個人了。一個人的旅途,更加艱辛。

人,可悲又可怕。

死人,看着觸目驚心,活人,看着心驚肉跳。面前出現一個人,就開始揪心,是敵是友?不敢輕舉妄動。是友方,這很好,懸着的心可以放一會了;可若是敵方,夜晚的廢墟中,他先看清了你,開始向你奔跑,你愣了一會,看見他拿槍對準你的時候才開始飛速逃跑,敵人欲追欲近,他可是真槍實彈地對準你的,這種時候,死人比活人更能帶來安全感。

隐暗處必須更加小心,最不濟就是同時的子彈較量,就拼運氣了。

難得的是這樣一個環境中導演還安插了少數幾段比較溫情的片段。

最令人難忘的是在地道裡遇見的法國女人和正處于哺乳期的女寶寶,但短暫的溫暖過後又讓人感到悲傷,沒有人可以預見到這兩個角色日後的命運,要麼在地道裡餓死,要麼被德國人發現還是逃不過一死,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和孩童能夠逃出生天的幾率能有多大呢?

還有斯科掉入急流又被瀑布沖下至山澗裡,力氣快要用盡的時候,突然有白色的花瓣不斷地飄來,那場景很美,突然想到布雷克也是死在一個盛開着白色花朵的地方(盡管那些樹都被砍絕殆盡),不知道斯科是不是也想起來了,白色花朵像是裹挾着希望的曙光,他拼命的遊起來,從河裡的浮屍身上爬過,仿佛終于攻破了最後一道難關,斯科聽見了目的軍隊的臨行歌聲。

孤獨的旅者隻想回到那故鄉。

即使在最後,導演還是不忘收一把觀衆的眼淚,斯科直接翻過堡壘不要命地在槍彈雨林裡奔跑的畫面實在令人爆淚。

一總結,突然發現了這部電影的諸多精妙之處。

首先就是它的一鏡到底。雖然我不懂電影,但是也能體會到它的厲害之處(聽說是很多導演的畢生所求嘛),對于電影中的幾處黑屏也有了理解,印象最深的是斯科中彈摔下樓梯昏迷的那一處,長時間的黑屏讓我們一度以為影院出了問題,實際上是運用了主角的視角體現了主角昏迷時間之長,遇襲時天還是亮的,醒來後天已經全部黑下來了,這就意味着他的時間不多了,更加突出緊張感,而再一次出現畫面時主角臉上留下的液體充分表現了劫後餘生的喜悅與後怕。

還有就是我發現這部電影台詞很少,特别是布雷克犧牲之後,很多時候你能聽懂他們的對話原文。簡單而又稀少的對話,長時間的沒有言語,但是卻能讓如臨其境地體會到主角的心情。還是代入感吧,将自己代入了情景,自己的體會就是主角的心情。

還有一點是另外一個同學提到的,就是開頭結尾的相互呼應,開頭結尾都是坐在樹下,隻不過開頭是兩個人,結尾是一個人。一鏡到底,從樹下開始,在樹下結束,意味無窮。

其他的優點當然還有很多,言語有限,不做贅述了。

内心OS:男主角小可愛可心疼死我了,明明是給男二安排的任務,讓男二選個人,偏偏就選上了他,剛開始可沒少受傷,差點死在岩石下面,後來男二挂了,隻剩下他一個人頑強地完成任務……心疼男主角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他長得也太像《哈利波特》裡的羅恩了吧,雖然說他倆好像真不是一個演員;

卷福的客串也能稍稍安慰一下我在觀影中被傷得支離破碎的心(博士太驚喜了吧,甚至讓我以為布雷克他哥是冬兵的演員,不會真的是吧);

這部電影沒得奧斯卡太遺憾了,真正的戰争片,對所有人都有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