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荒,一般指優秀影視劇極度缺乏。如果狀況持續時間一長,則必緻百姓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關鍵時刻,HBO總是能挺身而出,用一部又一部神劇平息危機,猶如袁隆平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從2010年開始,HBO能夠平均每年出品一部口碑爆表的劇集。回顧這些評分大都高得可怕的作品,幾個成功的“秘訣”,若隐若現。

①敢砸錢
拍電影需要錢,電視劇也一樣。如果沒有錢的支持,很多宏大的想法都無法實現,類似《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成功可遇不可求。
HBO是一家美國付費電視頻道,市場占有率高達90%。也就是每10個美國電視頻道付費用戶,至少有9人購買了HBO的服務。經過數十年的經營,以及背後時代華納集團的支持,這家有線電視公司已經擁有了雄厚的資本,錢,不是問題。
2010年,HBO狠砸超過5千萬美元,制作并發行史詩黑幫劇《大西洋帝國》。有擅長黑幫電影的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參與制作,極大程度地保證了巨額的投資可以落到實處。

第一集制作完後,1800萬美元灰飛煙滅。劇組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塊空地上修建了300平方英尺的木闆路,并圍繞這條道路實打實地建造起了故事中的“大西洋城”。就像當年詹姆斯·卡梅隆真的造了一艘泰坦尼克号模型一樣。
當時其他有線電視的劇集平均每集成本在300萬美元左右,《大西洋帝國》去到了每集500萬。來年的金球獎最佳劇情類劇集等獎項,可以說是用錢砸出來的。
同年,HBO還參與了戰争劇《太平洋戰争》的制作,該劇總投資達到1.5億美元。

《大西洋帝國》成為了6年來HBO首播收視率最高的新劇之後,2011年,《權力的遊戲》就來了。
首季基本預算5千到6千萬美元,平均每集成本同樣至少500萬,像《指環王》一樣制作實景道具;分别在北愛爾蘭、蘇格蘭、冰島等多地攝制外景,就算沒有大牌導演、演員的加盟,《權遊》也足以成為HBO有史以來制作費用最貴的電視劇集。
沒有同類型的競品,《權遊》無可阻擋,收視人氣一路暴漲,口碑評分居高不下,各路獎項紛至沓來。第一季就在2011年艾美獎拿到十多個提名,“小惡魔”彼特·丁拉基更是同時拿下金球(電視類)和艾美的最佳男配角。
2015年到2016年,《權遊》連續拿下艾美獎的劇情類最佳劇集,成為當之無愧的“劇王”。
HBO也不斷增加成本,到了最終季,平均單集成本已經去到了1500萬美元,是第一季的大約三倍。
除了無數角色的屍體,鐵王座的背後還堆積着無數的美金。

②眼光獨到
HBO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做原創,原創内容成為了他們市場競争的重要資本。同時他們還會和其他制作公司合作,或者直接買下獨家播放權,持續出品各類神仙劇集。
2014年,HBO與Anonymous Content、Passenger公司聯合制作的《真探》播出,憑借馬修·麥康納和伍迪·哈裡森兩大影星的表現,高貴冷豔的文藝片氣質,導演凱瑞·福永一戰成名。
同類型的熱門偵探劇《神探夏洛克》被拿來做比較,竟然被無情地比了下去。

開年大戲《真探》成功後,HBO在4月又在全美獨播了全新神劇《矽谷》。
該劇由3 Arts娛樂領銜制作,場景設定在充滿淘金色彩的美國矽谷,講述四個性格内向的程序員,來到矽谷謀求事業的故事。
《矽谷》和CBS的王牌劇《生活大爆炸》一樣有着讓人捧腹大笑的情節,同時又對科技行業内幕進行了一次細密捕捉,雖然沒有現象級大熱,但在創投圈内那可是街談巷議。從此在情景喜劇類别中,多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2019年,HBO把目光放到了中國,其亞洲分部與台灣公視合作,出品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敢想象這是一部華語劇,題材的深刻程度堪稱國産劇的前所未見。在台灣地區創下年度收視的最高紀錄,情理之中。
在《切爾諾貝利》之前,這部台灣口碑劇集一直是2019年豆瓣評分最高的電視劇。
不得不佩服HBO獨到的眼光,不用親自出手,各種神劇依然能夠手到擒來。

③注重畫面品質
“HBO出品,必屬精品。”
這句話不是白來的。HBO劇集往往具有精良的畫面品質,絕對稱得上是業界良心。
2016年《西部世界》,繼承《權遊》的“黃暴”标簽,制作上的精良程度一上來就是好萊塢A級電影水準,加上喬納森·諾蘭的神編劇,安東尼·霍普金斯、艾德·哈裡斯等奧斯卡老戲骨的助陣,成為年度新劇無可非議。

2018年,HBO連續祭出兩部話題性十足的神劇。
由艾米·亞當斯擔當主演的《利器》,暗黑懸疑的劇情配合觸碰人心的表演,标準地示範了什麼叫限定劇的質感。

意大利語的《我的天才女友》,殘破斑駁的小鎮場景一點也不顯得髒亂差,反倒像是一處經曆過漫長歲月的曆史景點。
在高品質鏡頭上,莉拉和埃萊娜的感情才顯得如此美輪美奂。
不知不覺之中,人們看電視劇也有了電影級别的視覺享受。

④題材深度
敢砸錢,眼光獨到,畫面品質精良,能有這些優勢,就已經有神劇的影子了。而HBO很多的劇集能夠引起全球轟動,更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内容題材深度。
回到2012年,HBO在暑期檔播出《新聞編輯室》,緊張刺激的新聞直播猶如新聞版的“諜影重重”,很多媒體工作者看了幾乎都是感同身受。通過一個虛拟的電視台的窗口,觀衆觀摩着整個美國各個方面的社會問題。
美國可能對這種理想主義的媒體現象不大感冒,第一季在當地評論界的反響一般,直到第二季,《新聞編輯室》才在艾美獎證明自己。
在我們這邊就不同了,豆瓣社區上的評論狠狠地吹捧了一波美國,不管美國真正的媒體是怎麼樣,反正劇中的ACN電視網着實能讓現在很多隻顧着追熱點趕流量,甚至喪失良知的媒體羞愧不已。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被部分觀衆認為是《新聞編輯室》的重新“包裝”。也許是有後者的成功,HBO才決定要和台灣公視合作,他們很清楚社會話題總是能引起共鳴。

哪怕不是現實的話題,HBO也有這主題深刻的良心之作,《西部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樂園中的機器人接待員反映人工智能主題,可以任性妄為的遊客則反映了人性中的本惡面。在這個沒有秩序的荒蠻世界中,我們都需要審視自己,自己會像威廉那樣保持正義之心,還是像黑衣人那樣肆意殺戮?第一季結局的大反轉,震撼的同時,也帶出了一個觀點,我們可以是威廉,也可以是黑衣人,因為善與惡本身就是一體的。
接着機器人能否成為人類,如何成為人類的命題更與《銀翼殺手》類似,有着一定的哲學味道。
當觀衆發現整個西部世界隻不過是一個“實驗測試”的時候,就能大概了解,真正具有人性的人工智能,并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2019年,《權遊》的爛尾并沒有影響HBO江湖地位,因為5月接檔的《切爾諾貝利》“超神”了。
IMDb27萬人評價,9.6分;豆瓣12萬人,同樣9.6分。全世界的劇迷似乎都在讨論這部讓人揪心的新劇,那段慘痛的人類曆史,再一次被擺上台面。
和《新聞編輯室》一樣,這也是一個有關“真相”的故事。不同的是,這裡的“真相”是真實的。1986年4月26日淩晨1點23分,(前蘇聯)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事故現場變成一片廢墟,與二戰時期日本遭受原子彈攻擊後的狀況無異。
事情已經過去了30多年,至今仍留有許多未解之謎和争議。《切爾諾貝利》重返曆史,重新去探究一系列問題的同時,還警醒着全人類,對于核問題,甚至是官僚體制,僅僅反思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做出改變。
俄羅斯觀衆在看劇後還在網上評論說:“美國人做了我們長期以來必須做的事情。感謝他們。”

感謝HBO,做了電視人長期以來必須做的事情。
有些神劇已經終結,有些神劇還在延續。
更多的神劇,相信陸續有來。
P.S.
欄目“扒些好劇”更名為“好劇談”

人的聲譽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去建立,但毀滅僅需瞬間。——《大西洋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