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看了一部溫情美好的電影《丘奇先生》,一向以喜劇形象示人的艾迪墨菲扮演了一位安靜溫柔的廚師,帶來了一個擁有世間全部美好的真實故事。

廚師丘奇先生在某一個早晨來到了十歲女孩夏洛特的家裡,承擔起照顧女孩和母親的生活責任,他不是田螺姑娘,他是受雇而來。夏洛特的母親得了乳腺癌,隻有六個月的生命,丘奇先生受雇來照顧母女的生活,雇主支付了六個月的生活費用。

故事就從每一天的早餐開始,丘奇先生總是打開收音機,在爵士的陪伴下給母女倆烹制美味的早餐,準備夏洛特帶到學校的午餐便當,這一幕讓人想起《飲食男女》裡老朱給珊珊準備的午餐在學校得到同學們豔羨的情景。

劇情的發展沒想到時間跨度那麼長,母親預計六個月的生命延續到六年。在這六年,丘奇先生不僅僅照顧了夏洛特母女的生活起居,承擔了母女倆的全部生活費用,還給小女孩帶來了很多的改變,他引導女孩愛上閱讀,鼓勵她接受男孩的邀請參加畢業舞會,他為女孩準備舞會晚裝。丘奇先生仿佛無所不能,具有神奇的魔力。

“他不是在做菜就是在彈鋼琴,不彈鋼琴的時候就是在畫畫,不畫畫的時候就是在讀書,他本可以成為任何人,做任何事,可是他卻選擇成為他們的廚師”。這是夏洛特對丘奇先生的描述,對她來說媽媽是太陽,給她溫暖,是世界上最愛她的人。丘奇先生像月亮,溫和,平靜。

母親離去後,丘奇先生陪伴夏洛特到遠赴波士頓讀大學之時,并将母親積攢的優惠券省下的鈔票交給女孩,他已經不僅僅是廚師,他是朋友、是家人、是父親,他給予夏洛特溫暖與勇氣。

故事并沒有完結,尚未畢業的夏洛特帶着身孕回到洛杉矶,無人投靠的她來到了丘奇先生的家。丘奇先生沒有問她任何問題就收留了她,就像當年照顧小夏洛特母女一樣繼續照顧她。

此時,丘奇先生自己的生活才顯露出來,夜晚的丘奇先生出沒于酒吧,酒醉後會大聲宣洩,可以聽出他是在和逝去的父親争辯,為父親的不理解、不認可而憤怒。他也告訴夏洛特他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從故事的時代背景以及對傑倫酒吧的隐晦提示中不難看出,丘奇先生是個同性戀,在上個世界中期的美國,這也是不能被世人所接受認同的。

在夏洛特觸及了丘奇先生的隐私底限後,丘奇先生将夏洛特趕出了家門,但當夏洛特遭到車禍變故後,他依然像親人一樣接納了夏洛特和女兒伊莎貝爾,他們就像真正的家人一樣生活,彼此照顧,給予對方無盡的愛與陪伴,直至丘奇先生在夜晚逝去再也沒有醒來。

丘奇先生陪伴了夏洛特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長階段,他也同樣感受到家的溫暖,愛是彼此給予的,是付出,是接納,是将對方視為自己最重要的人。就像丘奇先生最後的一封信寫的“感謝你給了我一個家”。

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高潮與沖突,劇情細膩綿長,畫面美好,容納了世間所有的美好。即便是配角,也充滿了愛與溫情。酗酒落魄的拉森在垂死的邊緣救回了夏洛特母女,但也同時救贖了自己,走出了夢魇一般的困境,獲得了人生的重新開始。十歲的男孩歐文成長為有為醫生,也許不會和夏洛特有後續的感情發展,但他們曾擁有那麼單純真摯的少年情感。即便是步入虛榮富貴圈的女友芭比,也一直堅守着少女彼此間的真誠友誼。

所有的人、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覺到愛的力量,愛的陪伴,愛的溫暖。

電影的細節無處不在,兩處葬禮上,都這樣說到“有些人除了死者什麼話題都不說,有些人隻說着除了死者的任何話題,有的人試圖安慰你,但是總有人什麼都不說(they say nothing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o)”

懂得、愛,是人與人之間最高尚的情感存在,并不僅僅是血緣。

丘奇先生說:一本書理應從頭讀到尾,但往往從尾再讀回去才能理解其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