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看劇也是如此标準,不想要太脫離現實的,又對其寄予厚望,希望劇中的人可以實現自己的某種期待。非常可惜,最近很少有劇可以平衡這些,更多的是在該寫實的地方懸浮,在該給出現實可能無法滿足的回應時令人失望。
最近在看《以家人之名》,從一開始的贊不絕口,到現在棄劇跑路罵編劇,“以家”再次展現了劇集的傳統必殺技——“爛尾”。網上的讨論也很多,但最近比較忙,沒怎麼看熱搜和評論,所以以下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認為這劇真正的崩壞是從第11集淩霄說出“她畢竟是我媽”開始的,不讨論之後的九年不見,也不讨論兄妹戀愛,今天僅說這句話和淩霄的離家出國。

另外一張閨蜜情的宣傳照也再次強調了這個概念:“閨蜜是我親自選擇的家人”。

前期的《以家人之名》用溫暖和善意描繪了“家庭”不一樣的可能,這個兩個爸爸三個孩子的特殊家庭不僅相處和睦、鮮有紛争,而且沒有受到外界的惡意揣測和抨擊。或許剛開始,婆婆媽媽們等鄰居還會給爸爸們介紹相親,或者對這樣的生活方式表示懷疑,但是大家最後都尊重、接受這家人,并與他們一起保護這個家。在第12集中,兩個哥哥走了之後,同小區的王豆豆為李尖尖打抱不平、認為他們不應該走,錢婆婆認為他們之後回來孝順才是有良心。不管怎麼樣,李淩家身邊沒有人對他們冷嘲熱諷,鄰居們都将他們看作一家人。連子秋的生母賀梅都認可他們一家,并明确表示“子秋是你(指李爸)的孩子,我隻是生他一場”,這也是賀梅口碑好于陳婷的原因。這劇不僅給出了一個不一樣的“家庭”和“家人”的可能,并用心呵護它,沒有将其外部環境描述得惡劣不堪,沒有讓這家人在風雨中艱難守家,甚至連普通人家總會遇到的錢财問題都沒有出現。這些都讓觀衆相信,真的可以有這樣美好的家庭,彼此陪伴、相互支持的人就是家人。觀衆不僅從中得到來自平行時空的慰藉,也從中獲得信心和力量,甚至會受此啟發,思考如何構建自己的家庭,如何對待自己的家人,文藝作品點亮的希望總會反哺現實人生。這是《以家人之名》本可以達到的高度,成就的功德。
十年來,唯一至今不承認這五個人是一家人的是淩霄的媽媽、外婆以及趙華光,外婆時常嘴碎,五個人也習慣了,但陳婷和趙華光都是當初抛棄了孩子和家庭,現在又回來指指點點、破壞現在的家庭的人,是在這個“超現實”的故事裡太現實的人。因此李淩家排斥他們,觀衆們也排斥他們、罵他們,因為他們不僅是李淩家的外人,不僅打擾了李淩家的美好生活,而且是觀衆的外人,打擾了觀衆渴求的美好。但最後,“以家”也成了陳婷,成了趙華光。
那麼為什麼子秋的離開幾乎沒人指責,但淩霄的離開讓這劇崩壞了呢?因為趙華光使壞陷害李爸的面館,所以子秋離開的一部分原因是趙華光的拉力過強,而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心疼李爸,想要為家庭減輕負擔,觀衆知道,子秋的心是永遠向着李家的,而且子秋的忍辱負重、身在曹營心在漢也與大多數人在社會負重打拼、為家庭付出的選擇一緻,再加上子秋與兩個爸爸開誠布公地商量、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觀衆理解子秋的暫時離開。但是淩霄的拉力并沒有很強,他不是被脅迫的,也沒有受到攻擊、承受巨大壓力,他選擇了另一個還未成型的家,他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也沒有與這個家庭中的任何一個人商量。觀衆沒有想到,外界沒有猛烈攻擊,這個家就從裡面裂了,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風吹了一陣,就散了。觀衆沒有想到,曾經如此傷害淩霄的陳婷竟然還是他的家人,淩霄心中的“家人”不再隻有這四個對他好的人了,還多了很多外人。
“以家”一開始回應了觀衆的期待,并且又給了觀衆進一步的期待,呈現了另一種“成長”及“家庭”的可能,并細細描繪,帶着人們一步步走進這伊甸園。但是,還沒等到觀衆享盡這片刻幸福、将劇中的美好延伸至現實生活的思考,“以家”便以一句“她畢竟是我媽”和淩霄的離開打碎了一切。所以,不管如何逃離原生家庭的悲劇、成長為優秀陽光健康的人,不管如何經營、呵護一個“相互照顧、相互呵護、對彼此好”的家,不管如何受到他人的尊重、認可和善待,隻要“血緣”出現,一切的努力和美好都會化為泡沫,一切期待和幸福都是空歡喜一場。
騙我來,騙我信,最後還我不亞于現實的一地稀碎,告訴我,沒有希望,無處可逃,還是得屈服于規訓,走進名為“血緣”的籠子,那觀衆不罵你罵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