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類電影吸引着大批的觀衆群體,到底什麼原因讓青春電影層出不窮又不斷吸粉呢?今天要講的是青春電影的套路。
近期的幾部青春電影:《陽台上》、《過春天》、《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我承認這個名字聽着就悲傷)。上映十多天前兩個都不到一千萬的票房,而後者則是八億多,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問題文藝的青春片并不讨喜,但其中的原因錯綜複雜,時代的進步觀衆口味的改變,對于青春片來說觀衆更迫切希望的是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共鳴。
...青春片的最開始從《十六歲的花季》開始再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風靡,越來越多的青春題材的電影席卷大陸,這也促使好多導演來拍攝青春題材的電影。
所謂的青春題材,就是指某些人在青春時期發生的某些事,誰說《芳華》不是馮小剛的青春?
套路一:悲劇的痛
《那些年》,簡單青春的校園愛情,青澀懵懂這時幻想中的青春生活。注定分離的結局就像生活,我們渴望甜但更享受悲傷。
...青春片裡的人物多半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父母離異、一人去世、家境貧窮這些都是叫慘的點。
《悲傷逆流成河》裡的孤零母女,為了生活的母親忍受校園暴力的女孩,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是悲傷的人,欺負人的唐小米也是被欺負的一方,但是就本片而言導演想表達的是校園暴力,每一個校園暴力的實施者都是殺人的人,按照正常的思維來說女孩都應該跳樓、割腕、離家出走,所以這些劇情隻能在小說當中出現,編劇在改變的過程中完全考慮的是我認為主角會做的想法。
但是不得不說這樣子的痛讓觀衆産生共鳴賺足了票房,這也引出了第二個套路。
套路二:觀衆的淚
男女主分手了哭一哭,死人了哭一哭,堕胎了哭一哭,死人、堕胎、分手這已經成為大多數青春片的套路。
...趙薇的《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和蘇有朋的《左耳》,兩位導演沒了下文的處女座,青春題材的影片在那兩年賺足了甜頭,《左耳》的好評在于沒有堕胎,搞笑又真實,《左耳》是15年上映但現在的《狗十三》《過春天》的上映大家推薦還是會說:不隻是堕胎的青春、沒有堕胎的青春片……我們的青春不知有堕胎還有哭泣!
《快把我哥帶走》就是一部劇暖心又有淚點且不包含堕胎的青春片,但是沒有逃脫家庭不美好的魔咒,誰的青春又是完整的呢?影片《快把我哥帶走》暖心又揪心,誰最能看懂這樣的青春,二孩政策開放下當代的年輕人,家裡兩個孩子讨厭彼此卻又默默關心,這大概就是親情。
青春題材電影不僅僅是愛情,并且親情更能讓你感悟生活。
以上是通俗的套路,包含了大多數青春題材的電影,但是也說到時代的變化這類題材已經開始不能滿足現在的觀衆了,大家開始渴望不一樣的東西,畫風逐漸追向文藝風,它們的的宣傳口号就是:青春不僅僅是堕胎!
套路三:詩意化
電影看的是畫面,鏡頭的美感,但是對于沒有觀看影片的觀衆最能吸引他的就是片名例如:《狗十三》《過春天》《陽台上》,舉例今年上映的幾部片子來說。
...《狗十三》狗十三歲,女主十三歲。但是有個更有意思的說法家人、朋友、戀人都是十二筆。
《過春天》過春天是水客行業的一句走私話,但是講的是女孩穿梭香港深圳走私手機的事。
《陽台上》片名給人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但影片講的是因為拆遷發生的一系類事。
文藝的片名給觀衆雲裡霧裡的感覺,觀衆更會喜歡一些簡單粗暴的東西,比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就可以看出。
所以詩意化的青春片總會叫好不叫座,這也和影片的宣傳有着直接關系。
總的來說無論什麼套路都脫離不了大主題——青春。青春題材是不會被導演冷漠抛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青春,活在相同的時代青春又各不相同,但總有一處能讓我們共鳴。
馮小剛的青春是《芳華》、九把刀的青春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趙薇的青春是《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白雪的青春是《過春天》。
那你的青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