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過我,“有沒有什麼電影值得推薦?”

我其實也沒看過很多部,但是《返老還童》一直是我列舉清單裡的top 3.

...

《返老還童》于我而言,出彩之處不僅僅在于男女主演過硬的顔值和演技,還包括這個情節設定——一個人從出生就是老人模樣,然後越長大身體越年輕、有活力……

這樣一個故事本身就足夠引人遐思,“天選之人”本傑明·巴頓會經曆怎樣傳奇的一生?

還包括同名小說背後那個同樣生前死後都是傳奇的偉大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為什麼想要寫一個這樣的故事?他的創作主旨是什麼?

還包括這個故事發生的那個傳奇的年代裡,一戰結束後随着美國經濟實力空前強大(1919~2003),每個美國人的生存狀況。

不禁讓人思考,紙醉金迷的年代,人的一生中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還包括當我每一次回看的時候,都能從新的角度發現全新的解讀,我想這是一部電影、一段故事、一部經典深入人心的最大秘密。

接下來,我把在觀影過程中發現的這些深刻de“秘密”分享給大家,如果你們看完之後有所思考的同時也能感同身受,就是我最大的幸運和滿足^__^

(一)關于親人:照顧的人明天就會去世,你會如何待他?

有人說,“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之一是為人父母,抱着自己剛剛出生的嬰孩的時候”。

看着皮膚粉嫩、水嘟嘟的嬰兒一點點長大,仿佛自己也重回青春,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愉悅感。

這是因為我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看到的是希望,所以我們會充滿幹勁。

可是如果事與願違,你初生的孩子,關節退化,面色蒼白,皮膚褶皺,毛發稀落,上氣不接下氣,仿佛心髒在接下來的每時每刻都有驟停的風險……

你能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什麼?你能看到死亡的氣息。

你會如何待他?

在你做出選擇之前,電影裡其實已經給了我們兩個答案。

紐扣大王巴頓先生,把本傑明的降生視為不祥之兆,“體面”地遺棄了他;而奎尼,養老院裡的女管家,用她寬厚的肩膀托起了本傑明形如枯槁的生命,她像對待每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他,她給了主人公二次生命。

...

當然每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苦衷。可是當老巴頓先生臨終的那幾年,他才發現自己錯過的,是親生孩子的成長和陪伴,是多少家業都無法彌補回來的溫暖。

可悲的是,因為恐懼死亡他選擇了抛棄責任,因為接近死亡他才懂得放下執着。

其實這裡的本傑明既代表生下來體質弱的孩子,我覺得也映射了老人的贍養問題。

老人和孩童的生命一樣脆弱,需要照顧,即使我們在被照顧的人身上隻看到死亡即将到來,也不能放棄愛,愛就是希望。

在童者眼裡,長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他們不懂欣賞老成;在老者眼裡,衰老是預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他們無比羨慕年青。人到中年,不是危機四伏的年紀,是一切都剛剛好。

(二)關于朋友:老成的少年為什麼總是少有朋友?

每個人都有三個年齡層次,實際年齡、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

我們的社會環境常常把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符的人,視作異類,比如少年老成,比如老頑童,仿佛他們做的事情與他們的實際年齡相比,存在出入就是出格的。

和不同年齡的人交往仿佛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他們一般很少有朋友,同齡的,或者不同齡的。他們往往是少部分人。

電影《返老還童》裡也揭示了這個現象。

主人公本傑明·巴頓的角色塑造奇妙之處,在于他的身上集成了“老年”的生理特征和“少年”的心理特征。看樣子,早年的他應該是一個“通曉世事”的老者,可實際上他隻是一個孩子;晚年的他應該是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年,可實際上他已經走過了數十個春夏秋冬……

所以,當他小時候的時候,隻能和“同齡”的老人一起談心聊天,沒有小朋友願意跟他一起玩,除了黛西;而當他在桌子下和黛西分享各自“秘密”被抓包之後,黛西的奶奶會譴責他“為老不尊”。

那麼,究竟是什麼造就了社會觀念裡的這種偏見?刻闆印象,還是長幼有序的道德觀念?

我們對少年老成的刻闆印象包括:呆闆,了無生趣,被動,難以接近,沒有出息,難堪大用等等。

但是實際情況是,我們在評判别人的時候也在反映自己的性格特點。

有這種刻闆印象的人往往性格中缺乏耐心、渴望即時滿足,所以才會過于注意表象,而非内涵。

幸運的是,本傑明的人生旅途中并沒有一直獨行,他遇見了歐缇先生,然後是傑克船長,最後是伊麗莎白女士。

他們都沒有因為長相孱弱而遠離他,他們把自己的人生見解一一分享給他聽,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他們都是影響主人公一生的好朋友。

吊詭的是,他們都是外界眼裡離經叛道的人,或許他們的交往中也有一點惺惺相惜的意味。

其實,不管是外表上的少年,還是年齡上的老年,相遇相知都是緣分,我們要多多體驗故事,多多感受情感。

容易看到的是“你”的外表,不容易看到的是“我”的人格。

(三)關于愛情:如果可以重來,你會選擇何時與她相遇?

黛西和本傑明之間的愛情是《返老還童》的主線。電影略去了本傑明在成年後取得的世俗成就,重點着墨于兩人之間感情的發展。

成年後第一次相遇,黛西20歲,本傑明26歲。那個時候她已經搬去了紐約曼哈頓,一心追逐自己的舞蹈夢想,她隻是把他當一個特别的人,他們之間沒有穩定的愛戀。本傑明很清楚這一點,他們要過的生活不同,所以他拒絕了她的求愛。

...

1962年春天,黛西37歲,本傑明43歲。他們在人生的中點再次相遇。這次他們毫無保留的相愛了,一起出海,裝修新房,搬進新居,養育女兒……

...

之後為了避免自己的逆生長給家庭和愛人帶來負擔,本傑明選擇出走。

再見是在,黛西54歲,本傑明60歲(或者說24歲)。她已嫁做商人婦,而他依然少年模樣。即使她已經人老珠黃,他并沒有把她的那句“我太老了”放在心裡;即使分别成了必然,他們依然可以默契地互道晚安。

...

本傑明和黛西是幸運的,命運給他們的生活安排了一次暫停,他們在人生旅途中終究沒有錯過成熟的彼此,錯過愛情。

我相信每個人一生中都将經曆一段無比渴望愛情的階段,可以因愛而生,也可以為愛而死。

契機可能是因為,在錯誤的時間點遇上了對的人,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有緣無分,以至于以後再遇到感情的事情總是畏手畏腳。

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重開,你會選擇何時與她相遇呢?功成名就日,還是懵懂少年時?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你首先得問自己,喜歡對方什麼?

美麗動人的容顔,天真爛漫的笑容,始終如一的真誠,腰纏萬貫的财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貴氣,還是恰似一江流水的溫柔?

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等候一個生命軌道交彙的機遇,然後在情投意合的時候,“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失去了再來懊悔,“好好去愛吧”。

(四)關于人生:我們都走向同一個方向,隻是走的路不同罷了

本傑明的人生,其實和大多數人的一生并沒有什麼差别,隻不過感受時間流動的方式與一般人完全相反,最終都要面臨生死離别。

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流逝,決定了你将走上一條什麼樣的路。

和他的父親一樣,本傑明也沒有親眼見證女兒的成長,不管是“領着你上一天學”,“在你身邊教你鋼琴”,還是“在傷心的時候給予安慰”……

他希望能做到一個平平無奇的父親關愛孩子的一切。可是他不能。

于是他選擇另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餘生,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激勵女兒活出精彩的人生。

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傑明也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和《美麗人生》裡的圭多一樣偉大,通過講故事或者寫明信片的方式,濃縮自己所有的人生經驗,守護女兒心靈的一片淨土,教導他們做值得的事情。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給你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即使每個人的天賦不同,即使每個人的遭遇不同,他們都有機會擁有一段有價值的人生。

...

時間不能夠倒退,我們都要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不至于辜負了這一生。

(五)曆經滄桑,隻想守候在此生最愛的人身邊

如果要挑選一個畫面給這部電影作結,我相信老年的黛西牽着“5歲”的本傑明緩步離開的情景肯定是最令人動容的。

...

返老還童的本傑明回到了從小長大的養老院裡,漸漸記不起過去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在哪,不再會走路,記不起“黛西”的名字……

當他坐在屋頂遠望的時候,他親愛的媽媽奎尼在天堂守護着他,而他一生的摯愛黛西就守護在他的身邊,此時的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知乎上對于“最美的愛情觀”有這樣的一個回答,我覺得很應景,故摘錄于此:

以前我的想法很簡單,也和多數人一樣,遇到一個看對眼的人,兩個人在一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此時此刻,我會希望眼光更長遠一些,

七老八十的時候還能陪在身邊,碎碎念着整理他的穿戴,看着她露出寵愛的笑容,彼此喚着對方的昵稱,一起看兩個人最愛的舊電影,相濡以沫,相守相望。

即使兒孫經常不在身邊,即使身體機能日漸衰退,也能感受到生活中每一天日出日落的溫暖。

美好的念想會像蓋茨比遠望的那道綠光,引導着我們找到真正對的那個人,攜手走過漫長歲月。

一個人曆經滄桑,如果還有什麼值得期待,我想隻有最愛的人陪在身旁,才不枉這一趟人間之行吧。

你在期待什麼樣的生活?你在守候什麼樣的愛人?

希望你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END—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記得順手點個「贊」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