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影片講述了一位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嬰兒被底艙工作人員發現并撫養後,在童年與鋼琴結緣成為一名讓所有船員和遊客都喜愛和贊歎的鋼琴大師的故事。

1900便是主人公的名字。1900出生在船上,他沒有籍貫、沒有身份證明、沒有父母……除了船上的人之外,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而他的“養父”在他八歲的時候便因為意外在病床上躺了三天就去世了,在舉行簡易告别儀式的那天,1900第一次聽到了音樂。

船長為了1900無奈想将其送到孤兒院,而1900就在這幾天離奇失蹤。在一個孤獨寂寞的晚上,1900用自己的鋼琴聲引來了船上的遊客和船長。誰也不知道是誰教他彈的鋼琴,誰也不知道他彈的是什麼曲子,除了船上的固定人員誰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當船長說這一切不合規矩時,1900轉過頭,隻蹦出了一句“去他媽的規定”。
去他媽的規定,1900沒有身份戶籍不也照樣活在這世上嗎?還将這艘船變成了他的音樂天堂。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1900,那麼我說他是孤獨者。他沒有朋友,連與陌生人交流的最基本的勇氣和“能力”都沒有。鋼琴的音符流淌在他的血液裡,他喜怒不形于色,隻有琴鍵聲響可以表達他此時的内心感受。他永遠都是那一副不谙世事、無所謂的去他媽的模樣。他彈鋼琴不按章法,琴聲卻處處動人,聲聲扣響人的心弦,連當時被稱為最優秀的爵士樂發明者也拜倒在他的才華之下,被他的技藝給震撼了。尤其是第三輪比拼手指在鋼琴上驟烈地快速來回彈奏,好像一切回歸冰點,所有的東西都靜止了、凝固了。

但是,他也動心了。影片鏡頭跳到唱片發行商為1900錄制光盤的時刻,1900彈奏鋼琴向右看向窗外時卻一眼看到了一位美麗的女孩。她眼神憂郁,眼角似乎還有淚滴。他的琴聲也跟着憂郁悲傷了起來……
影片講述他由于“社交障礙”而無法向心儀女孩表明心意的幾件事後又轉到了他決定去陸地尋找初戀的鏡頭。然而,令觀衆們沒有失望的是1900并沒有離開船,他害怕真實世界的無限,恐懼無法得知的陸地繁華喧嚣的盡頭。盡管他也設想過如果厭倦了陸地生活,那麼他也會離開到海邊聽着海波濤翻滾的聲音。

影片到此,将一位在船上生活二三十年卻從未離開過船的1900的迷茫與堅定的心理用幾秒鐘的固定鏡頭給表現了出來。他對于外面世界的無限感到惶恐和迷茫,或者說他一點也不在乎外面世界的無限。但他從此堅定了與鋼琴為伴、和蒸汽船同生的信念。
鋼琴的琴鍵是固定的。1900可以用固定的琴鍵演奏出無限的音樂,他可以為每一個人的不同心情即興彈一曲生命的歌。可外面的世界太無限了,讓他無法抓住,失去了對于鋼琴演奏的那種輕松自由之感,那種可以用有限的生命感知無限靈魂樂趣的琴聲。因此,在船快被炸毀的時候,他的朋友也沒能勸說他踏上陸地重新再來。


影片最後讓我們感受到了1900的真實内心想法。他的生命與這艘船息息相關,反正世人也不知道他的存在,因為我們的系統裡或者當時的紙質文件裡并沒有這個人的任何信息。就好像他是世上多餘的人。不,就好像是他是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的人。經曆過自己的“養父”死亡過後,經曆過一次次演奏狂歡落幕時的孤獨之後,經曆過不知如何向初戀表達情愫之後,經曆過戰争時期彈琴送走受傷人員最後一程之後,經曆過即使炸彈正在頭上飛也盡情演奏之後……這樣一位天才鋼琴大師1900似乎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也似乎看透了别人的人生。他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卻終于下決心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将自己變成了一個“去他媽的”鋼琴大師——一位在海上漂泊的從未來過陸地的1900。我想,如果他知道世人将他奉為傳奇或大師的時候,他也會說“去他媽的”。

影片以第三人稱的叙述勾起片段回憶,以小号演奏家的講述為故事線将1900“平凡”而又傳奇的一生給勾勒了出來。以前的新聞有報道過黑戶的孩子的上學問題等,我想他們既沒有1900那樣的船,也沒有1900那樣的彈琴的天賦,在如今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他們能否像1900一樣找到自己心靈的伴侶。對于在這樣瞬息萬變的世界裡的存在,他們又是如何感受的呢?
另一個讓我觸動的是,世界上還有喜歡聽故事的人(除孩子之外),而也有人為了一個好的故事去理解、包容他人……

影片最後以小号演奏家離開上圖屋子的一段路做了一個長鏡頭的由近即遠的拉伸。講故事的人逐漸遠去,聽故事的人還在思量歎惋回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