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内容很簡單,一個中年肥胖的黑人大媽心理扭曲制造事端的故事,故事背後的起因卻讓人悲痛不已——校園霸淩,就像阿德勒說過的:幸運的人在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卻在用一生治愈童年。

《Ma》,中文譯名《恐怖大媽》
故事開場,漂亮的高中女生麥琪跟随離婚的媽媽回到媽媽的家鄉生活,進入新的高中,很快認識了新的朋友,為了融入小夥伴的群體,和新朋友一起去買酒、聚會。而在美國,未成年是禁止飲酒的。他們隻能拜托路人幫他們買酒,由此認識了故事的女主角蘇安。蘇安幫這群小青年買酒并且不收取小費,後來還熱情地提供了自己的房子的地下室作為他們的聚會地點,甚至還改造了自己的地下室,讓這裡成為更适合聚會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小青年們來這裡辦party。
青年們給蘇安起了個外号:ma(媽媽),隻是這個媽媽不會呵斥他們的孟浪,反而會提供酒水、零食、場地,讓他們徹夜狂歡。而蘇安好像融入了這個群體,她不是白天工作時候老是被呵斥的社會底層,不是又胖又沒錢的中年黑人大媽,而是每一場夜晚狂歡中的一員,甚至是主角之一,自己的身心都年輕了起來。
随着故事的推進,麥琪和她的朋友漸漸發現了蘇安的古怪,他們開始遠離這位ma。而我們也從蘇安閃過的回憶裡了解了她的過去:讀書的時候就是校園的邊緣群體,黑人、不漂亮、不優秀,卻偷偷暗戀着校草般閃耀的人物。但等待她的确是一場肆意的惡作劇,毫不掩飾惡意的欺辱,所有人都在看她的笑話,沒有一個人幫她。我們不知道是不是正這場經曆把蘇安打入的社會底層,但卻可以肯定學生時代的種種經曆一定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在電影裡通過一些情節,可以發現蘇安是羨慕其他人的生活的,渴望和他人一樣。她不和同學聯系、不參加聚會,但卻一直在社交網絡上關注着以前的同學們。我猜測蘇安在每一次刷社交軟件的時候,都是在期待着的吧,期待着某天會有某人想起她、聯系她,但很可惜并沒有。麥琪的母親是蘇安的高中同學,她在接觸其他同學的第一時間就認出了他們,但卻沒有認出蘇安。蘇安渴望得到大家的親近,渴望成為視線的焦點,所以她極力邀請所有人來她家聚會。但即使給所有人提供了狂歡的便利,别人背後對她的評價卻都是:奇怪。
在九型人格分類中,有一類人格叫:助人型人格,主要特征就是:渴望别人的愛或良好關系、甘願遷就他人、要别人覺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看到别人滿足地接受他們的愛,才會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蘇安就是這種人格,她的内心陷入了一個困局:我若不幫助人,就沒有人會愛我。所以她用盡所能的讨好,去抓緊這些她已經籠絡的高中生,她不允許這些再離開自己,不允許自己再陷入寂寞。
蘇安有一個女兒吉莉,本來是個健健康康的女孩,但蘇安卻欺騙她的女兒,告訴她:你有病,而且是重病。估計此設定的靈感來源是美國著名的Gypsy Rose 殺母案,Gypsy被母親Dee Dee控制,明明是健康的人卻被母親打造成殘疾人士,Dee Dee則把自己塑造曾了一位對重病女兒不離不棄的母親。Dee Dee瘋狂的享受着對女兒的控制,她是女兒唯一的依靠;也瘋狂的享受着所有人的關注,偉大的母親形象讓她赢得了所有人的關注與同情。
故事中的蘇安何其相似,現實中先爆發的是女兒Gypsy,而電影裡先爆發的是母親蘇安。
蘇安在一次又一次的讨好被嫌棄之後,在發現自己即将再次被遠離之後,在自己又一次被從學生時代起就暗戀的對象本嘲諷之後崩潰了,開始了自己最後的報複。蘇安撞死了讨厭的bitch,明明已經是人群焦點的人了,為什麼還要帶頭欺辱自己;殺死了自己一直暗戀卻又羞辱自己的同學本,蘇安終于意識到這個人的狼心狗肺。然後蘇安開始了人生中最後的一場狂歡,她一直在幫别人辦party,現在終于輪到她了。這是一場以她為主角的表演,她需要的是獨一無二,所以把小黑的臉用油漆刷成白色,因為她一個人特别就夠了;她需要的是酣暢淋漓,所以給所有被綁架的人帶上了狗鍊,讓自己成為主宰。
蘇安讓我想到了另一部老電影的女主角《魔女嘉利》,嘉利在飽受羞辱之後,在可以說唯一對自己釋放善意的男主被意外砸死之後,最後的一點光從她生命中剝離,選擇了大開殺戒,所有欺辱過她的人殷紅卻又肮髒的鮮血是對曾經弱小無助的她的祭奠。
影片最後的轉機是蘇安的女兒吉莉的爆發,她選擇了反抗母親,救下了所有人,但意外的打翻了蠟燭導緻地下室起火,所有人困在火中。好在麥琪的母親及時趕到把衆人放了出來,但吉莉卻被蘇安拖住了。吉莉是蘇安唯一能把握住的東西了,所以其他人離開可以,吉莉不能離開。我想蘇安也在害怕,害怕女兒離開後可能要面對的一切,面對自己曾經遭受過的一切,所以還是一起留在這裡的好,母親愛她,會保護她的。
看到這裡的是,我特别希望麥琪的母親會沖上去救下吉莉。但可惜的是,麥琪的母親隻是慫慫地抱着女兒,然後不斷地道歉,為蘇安學生時代遭遇的事情忏悔。就像蘇安和本(蘇安曾經暗戀的對象)在酒吧裡見面的對話一樣:some people just don't change(某些人永遠都不會改變的),軟弱的人依舊軟弱,就好像當年旁觀蘇安受辱一樣,旁觀悲劇的再次發生。
慶幸的是下一代的覺醒。麥琪掙脫了母親的束縛,沖上去救下了吉莉,她說:I am not weak,I am not my mother。
在影片結尾處。
蘇安沒有選擇逃離火海,而是和自己曾經的暗戀對象的屍體躺在一起,共同赴死。也許,這是在最開始,她就為自己設定好的結局,所以她任由屍體躺在床上而不去處理。在精彩一次、成為中心一次之後,絢爛結束。
也許最開始蘇安可能是想帶着女兒吉莉一起赴死的,一起逃離這個苦難不公的世界。麥琪的挺身而出,刺穿了蘇安的身體,也刺開了她的心,讓她知道總還是有好人的,女兒得到了自己曾經得不到的——他人的幫助與善意,也許女兒以後不一定要一個人面對風雨。
某些人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但總會有不一樣的人出現,總還是有溫暖在。蘇安在火海中撩開窗簾,最後看了死裡逃生的所有人一眼,看了自己女兒一眼。蘇安選擇了放手,放開她的女兒,女兒可以走向新的未來,會有新的人出現給予她溫暖的。而蘇安自己選擇繼續困在過去,躺在曾經心愛的人身邊,撫摸着已經冰冷的身體,用青春時期的美好幻想和大火最後再一起溫暖自己的心靈。
校園霸淩折磨了多少人,又毀了多少人,那份羞辱是不會随着時間而消失的,永遠有道傷口在心裡。有的人傷口結成了疤,疤痕成為他們内心最厚實的地方,是牢固的壁壘激勵這他們前行,但有的人傷口卻越爛越深,剜掉傷口上的爛肉的話,心也就空了。
真讨厭霸淩的人啊,讨厭他們把自己還隻是個孩子當成肆意傷害他人的借口。誰還不是個孩子呢,被傷害的人也是,而且更弱小、無辜。我從不相信霸淩人士的無辜,好玩無知是借口、低劣無德才是事實。
願世間再無校園霸淩
每一個讨好型人格,都有一個敏感的心髒
因為得到的太少,所以對所有人盡力讨好
每一個邊緣人物,都有成為舞台中心的幻想
哪怕那隻是生命中唯一一次的華麗綻放
即使過去曾折斷你的翅膀
總會有一份愛能溫暖心房
會有天使攜你進入天堂
願天堂沒有傷害、沒有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