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沿着陽光班駁的草叢漫步,去摘采,哪怕地老天荒,隻有她和我,月亮的銀蘋果,太陽的金蘋果。”
——葉芝《流浪者安古斯之歌》

《廊橋遺夢》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羅伯特,在經曆了短暫的浪漫纏綿後,弗朗西斯卡因不願舍棄家庭而與羅伯特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萦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

兩條延綿很久的直線,如果注定要相交,也注定要在相交之後分離。在蟬鳴的午後,一場相見恨晚的愛情,像被丢進檸檬茶的冰塊,氣泡騰起。
在時空交錯的叙述中鋪陳展開,以兒女的視角,一步步将影片立體化,我們同樣不解,最後又同樣釋然。将愛情的意義跨立于自我追尋和家庭的道德觀念,我們無從評判好壞。影片上映後掀起的離婚潮流,也隻不過看出,它給與觀衆的啟示和勇氣。
她在駐守,他在流浪。她羨慕他眼中泛起看過世界的光,他看出了她的善良和渴望。愛情自由,不是白襯衫和馬尾辮的專屬,也可以是皺紋遍布和身材走樣。但是靈魂相吸築起的玻璃房總會被現實打碎,一片瘡茫。
家庭和親情是那場雨中離别的序曲,現實和責任是放不下的羁絆。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各自的過去中,我們花一分鐘去認識一個人,一個小時去喜歡一個人,一天去愛上一個人,但是呢,卻要花一輩子來忘記一個人。”
冷色調的陰霾一直纏繞,直至電影結束,在路口,她直行,他轉彎。她最終選擇将骨灰撒落羅斯曼橋,生前她把所有的時光都留給了家庭,但求死後能永遠依偎在愛人的身邊。

電影傳達的愛情觀念的啟示意義,于每個人都不一樣。在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抉擇,不論對錯好壞,隻是願意。無論自由愛情遠方,還是廚房晝夜和愛,每一次選擇都不負自己。
海明威說:“如果天賜幸運讓你在巴黎度過了青春時光,那麼在以後的歲月裡,無論你身處何方,巴黎都将永遠與你為伴,它是一場不散的宴席。”

在《午夜巴黎》中,吉爾是和未婚妻來巴黎購買結婚家具,午夜的一輛馬車将他帶向他想象中的“黃金時代”,種種經曆,他愛上了巴黎的過去和現在,最後也因為與未婚妻的思想觀念不和而分開。
如果說《午夜巴黎》是一封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情書,或許因為這個地方承載了一個又一個黃金時代,承載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年華。

“用蜂蜜色的鏡頭展現了流光溢彩的巴黎,雨後潮濕的地面,午後昏黃的燈光,還有背景音樂中的爵士曲,每一幀畫面都是明信片級别的完美。”
電影開頭一切悄然而至,一切又悄然而逝。莫奈的睡蓮,雨後的巴黎,海明威說這是一場流動的盛宴,但同時,“淋濕了有什麼好”,“堵塞的交通讓什麼都流動不起來”。
現實和精神度量的把控是我們一生都要去糾結的主題。人當詩意的栖居,但藝術不是我們對現實的逃避。
男二在開頭說:“黃金時代的理論是無法應對當前生活的人所産生的浪漫主義缺陷。”
男主在結尾說:“如果你留在這裡,這裡就會變為你的現在,不久以後,你就會開始想象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才是現實不盡如人意,因為生活本就是不盡如人意的。”

生活就是要我們自己去過活,去尋找。男主和女主最後分開或許是注定的,時間耗盡了新鮮感,不可理解的靈魂又如何相處。甚幸,遇見了那個說出“我不介意淋雨,雨中的巴黎最美”的女孩。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陽光普照,水波溫柔,人間依舊。在生活中不停的自我掙紮和懷疑,不斷抱怨,又拾憤而起,誰又不是呢?藝術家們在生活中經曆,在藝術中傳達,會去和自己異于時代的價值觀鬥争,自我反思又自我懷疑,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後人仰慕的對象。現實中沒有一輛可以帶我們穿越的馬車,去經曆和面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又或許是最正确的選擇。

有些體味就是默然,是《藝術家在場》的哽咽;是我放心地讓你拉弓放箭;是從嘉峪關向西山海關向東的那場相見。可是最後你說:“一個藝術家不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
選擇藝術,還是選擇愛情,我選擇好好生活,在生活中去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