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要承認,我挺喜歡《陽台上》的。

雖然豆瓣6.1将及格,口碑票房都不算佳,甚至在北京路演放映被人罵是“圈錢爛片”。
但我還是蠻愛。
張猛導演的上一部作品《鋼的琴》,在豆瓣上有二十多萬人打出了8.4的高分,主演王千源也憑此片拿了東京影帝。
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大”人物》中因為拆遷導緻的殺人命案不同,《陽台上》中的拆遷隻是非常淺的一個引子。

男主張英雄的父親因為拆遷費的問題和拆遷辦的負責人陸志強起了争執,導緻心髒病發作去世。
于是張英雄為了報仇,開始展開了一系列的跟蹤偷窺活動。

But,在跟蹤過程中,他意外地對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産生了情愫。
不過周冬雨的出演完全可以看做一套專門為她拍的日式小清新寫真。
我挺愛《陽台上》的一點是,張猛能夠将鏡頭對準了一位二十二歲的男生世界。

張英雄這個角色,一個不願工作又拒絕跟外界溝通的媽寶男(我好像他,哭)。
沉默、誰也不知道他心中藏了多少秘密。

也許是對國産導演玩同性梗很感興趣,我一直覺得張猛有意無意把張英雄這個角色塑造成了一個GAY。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張英雄的電腦壁紙是《春光乍洩》中的張國榮。

其次張英雄和粉毛之間的關系,粉毛這個人物,社會混子,愛吹牛皮,無敵直男。
張英雄整體看上去更偏“軟”,精瘦身體,細膩敏感的性格。

所以在父親去世後,他坐摩托車環抱住粉毛的腰,甚至親手喂他吃水果(這實在是太弱氣受了好麼喂)。
粉毛對張英雄最大的影響,是開始教他成為一個壞人,開始作惡犯罪,因為隻有自身變壞,才能夠無所顧忌地去傷害陸珊珊。

但讓一個普通人成為一個壞人很難,大概如同讓一個性保守的第一次就要群P這麼難。
這個世界真的非黑即白嗎?如同張英雄,受害人有時候也是想害别人的人。
偷窺時光打到的雙眼、紅色的光影、不斷抽煙吃東西的少年。

弱者對弱者,本來互相救贖,誰知道卻舉起了刀。
我走在路上,我沉默不語,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我不清楚。
麻痹、渾渾噩噩,就讓我沉溺在虛拟的網絡裡。

如果非要挑缺點的話,那大概就是故事撐不起時間長度,如果把《陽台上》濃縮成三十分鐘的短片,那豆瓣評分絕對會高很多。
還有形式大過于内容,導緻有很多無意義的鏡頭畫面,當然用膠片拍攝的畫面是很美的,質感也好,但是空洞。
要想一個人在家看《陽台上》的話,最好選擇天剛蒙蒙黑,把自己縮在被窩裡,看着結局時張英雄對陸珊珊那一抱。

繼而離開,他放棄了複仇,到底是出于對陸珊珊的憐憫還是因為底線掙紮,我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