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正不阿,秉公辦事原本是一種值得稱贊的美好品質,但是一味的墨守陳規,不知變通就變得有點固執和懦弱。
最近一直在看《開封府傳奇》,印象中的包拯應該是不畏強權,敢于為民請命的青天大老爺,但是縱觀整部劇,并沒有看到斷案如神,正氣凜然的包拯,隻看到了一個又呆又愣的愣頭青,一舉一動都是在兩位權臣的博弈和促使中完成。
劉太後的弟弟,劉複,驕橫跋扈,燒殺擄掠,強取豪奪無惡不作。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人間敗類,包拯即使掌握了他的衆多惡行罪狀,卻也拿他無可奈何。最終卻是因為劉複實在是太過嚣張,動用了樞密使張德林存放在他那裡原本用于造反的銀兩興建豪宅,惹怒了張德林,同時也因掌握了朝中另一位權臣,宰相王延齡在朝中的其他勢力貪污國庫銀兩的賬本記錄,一時間,朝中兩位一向不和的權臣都齊心想要置劉複于死地,于是,包拯就變成了兩位權臣借刀殺人的工具,這樣既沒有得罪劉太後,也保全了自身的勢力。劉複終于被斬殺了,可惜卻不是因為他罪惡滔天,惡貫滿盈,反而是因為兩位權臣想要他死,所以他終于死了。
原本一個著名的斬殺皇親國戚的案子,看的應該是熱血沸騰,大快人心,可是卻因劇中包拯的無能和猶猶豫豫,呆呆愣愣,讓人看的心裡發堵。
同樣曆史上包拯另外一個斬殺皇親國戚當朝驸馬陳世美的案子也是被人曆代稱頌的大案。驸馬陳世美抛棄糟糠之妻秦香蓮,欺君罔上,在已有家室的情況下,隐瞞身份和家境停妻再娶昭陽公主,證據确鑿,卻因皇上的一句不想殺,隻能任陳世美逍遙法外。而包拯就因為想要斬殺陳世美,接連失去發妻端午和犯罪事出有因,罪不至死的唯一侄子包勉。在此種情況下,人證秦香蓮就在開封府,而陳世美也被未經皇上同意擅作主張的禁軍統領張子雍擅自綁到開封府。當時包拯曾大言不慚的對張子雍說,隻要你敢把陳世美綁到開封府,我就敢殺。可惜當張子雍真的把陳世美綁到開封府後,包拯卻因為沒有皇上的聖旨反而不敢殺陳世美了。
看到這裡,我實在是忍不住想要學張子雍一樣罵包拯一句:懦夫。包拯口口聲聲要公平,要按大宋律法秉公辦事。可是當陳世美這樣一個觸犯大宋律法身兼數條人命的小人已經被綁到開封府大堂和秦香蓮對峙的時候,包拯依舊想殺不敢殺。隻因想保驸馬的人是皇上,包拯猶豫了,這時候的公平,法律在皇權面前退縮了。陳世美罪行累累,但是隻因他是皇上要保的人,所以他不敢殺了。
曆史上那個隻相信公平正義,始終堅信天子犯法于庶民同罪,不畏強權,甘願以身犯險也要處置那些觸犯大宋律法的皇親國戚的包拯消失了。這裡的包拯和朝中那些畏懼權貴的普通大臣并沒有兩樣,而且他反而多了一樣愚蠢和懦弱,即無法保護自己的家人,也無法真正做到秉公辦事。
可以說整個《開封府傳奇》把曆史上那個正義凜然的包拯毀滅了,而劇中最突出的反而是權臣與皇權之前的政治博弈。包拯就是這場博弈中負責殺人的棋子,權臣和皇權想要誰死,包拯就會查案查到誰的頭上,包拯如同一隻牽線木偶,一舉一動全憑操作人的主觀嗜好。
同時在劇中一開始并不讨人喜歡的張子雍,我反而覺得他較之包拯勇敢的多,正直的多。張子雍是樞密使張德林的大兒子,和老二張子榮的心機和智慧比起來,張子雍簡直是不學無術,辦事不經大腦。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不學無術,做事全憑自己喜好的人我更為喜歡。
他看不起他爹張德林身為樞密使卻不在外為國殺敵,反而在朝中與身為宰相的文官王延齡争權奪勢,所以他決心想要憑自己的本事參加科舉考試上陣殺敵,為大宋趕走那些欺負大宋的鄰國。雖然最終因為科舉變革他隻好找人替考,但是在監獄中的三年,他也确實是真心用功讀書,隻是可惜他沒有這方面的天賦而已。張子雍雖然最終找了替考,但是他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公子爺最終能夠靜下書來讀書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從這裡可以看出他這個人說話辦事說幹就幹,很有毅力。
同樣在面對斬殺驸馬陳世美的事情上,包拯退縮不前,張子雍卻敢說出你不敢殺我來殺的話,雖然他殺人的動機是因為當年陳世美幫他替考時故意考成了狀元害他坐了三年大牢,他心懷怨恨,但同時也看出張子雍這個人有仇必報,不計後果,敢做敢當。相比較包拯口稱公平卻在面對惡勢力的時候的無從下手,張子雍的手段簡單粗暴,殺了人大不了就是償命,償命之前我先殺了你再說。
整部劇中,張子雍算不上一個好人,也幹過很多壞事,但是他敢做敢當的性格,和一腔真心想要為國殺敵的熱血卻也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