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一個特别愛看電視劇的人,就算看也基本都是看歐美那些隻有一季且集數不多的限定劇。點擊播放這部平均每集時長40分鐘一共48集的國産電視劇真的耗盡了我幾個月的勇氣,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這個點擊真的是值得的,《長安十二時辰》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在刷新我自己微小的儲存庫裡對于電視劇的全部定義和描述,每一個場景、每一處情節、每一個人物,都在如同望樓的鼓聲那般,在我的心頭重重回響。
一提到古裝劇,我們腦子裡可能想到的是那宮廷裡女人無休止的争鬥,亦或是建立在某個玄幻背景上的凄美愛情故事,可《長安十二時辰》不是這樣,它真的太“硬”了。那些優柔寡斷兒女情長的戲碼雖然有,但隻是一絲點綴。我們看到的,要麼就是要動用全身每一個細胞的激烈打鬥,要麼就是耗盡每一滴腦漿來破解案件的抽絲剝繭,亦或是看似風平浪靜的環境中令人心驚膽戰的暗流湧動。長安的一刻盛世之下,導演毫不留情地剝開了華麗的外包裝,給觀衆看到的隻有那不為人知的隐秘世界,光這一點便足以在最近幾年的同類型電視劇中占據最穩的一席之地。
抛去精妙到讓人要反複考慮的劇情、還原度已經到達極緻的美術造型設計、炫技十足到已經讓人身臨其境的大量長鏡頭運用、将悠揚婉轉的琴笛聲與铿锵有力的鼓聲進行完美糅合的配樂之外,這部電視劇最令我難以忘懷的一點還是其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在劇情和技術上的支持固然功不可沒,可最能打動人心的一點還是對于人物精準而細膩的刻畫,正是因其對于每個人物傳神的描繪才讓這部電視劇變得更為真實,更容易讓觀衆共情。
相比于那些看起來更為正派和為觀衆敬仰的角色,我可能更想從那些似乎不怎麼符合傳統價值觀的角色說起。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竟然是隻在前半段有存在感而中途下線的狼首曹破延。這個人物從頭到尾都被其他勢力所左右,他看似不受束縛的行為實則都是看不見的木偶線一點點推動的。可我們不能否認他心中的那腔孤血,那種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而甯願傾其所有的視死如歸感,任誰看了都不會不動容。況且他以為的目的最終根本無從實現,這樣的一種落差感更是加重了這種悲劇感。
當然像曹破延這樣的人真的太多了,不管是長安城裡的還是長安城外來的。為了複仇甯可裝瘋賣傻數十年的何孚,他的角色設定其實跟曹破延有些類似,都是被利用之後然後馬上棄之不顧,那一聲聲哭天搶地般的呐喊真實地讓人揪心;還有那位魚腸,因為她被蕭規所搭救而逐漸愛上他,她接下來做出的每許多事雖然看上去有些奇怪甚至不被人理解,但卻更是一種她心有所依的最佳寫照,此般的堅毅雖說在現在可能顯得有些落時,但卻正是那時人們不顧一切的真實寫照。
看看這些雖然做着與道德價值觀背離的事但卻猛烈燃燒的靈魂吧,那些在城裡隻顧自己的醜角們瞬間淪為了最可笑的對比。元載便是一個典型,這個角色在餘皚磊的演繹下簡直是讓我恨到了極點。那種因對于高官俸祿近乎變态的渴望而呈現出的各種巴結和搖尾、為了自身利益而把自己的面孔随時随地變幻的八面玲珑、妄圖在王韫秀面前逞英雄卻又因為自身膽小而抱頭鼠竄的反差感,簡直沁入到了每一寸骨髓中;還有那右相林九郎,好一副道貌岸然實則陰險狡詐的老臣模樣,平平的話語中透露出的那一絲垂涎欲滴的渴望、伴着微笑的面龐卻已呼之欲出的狠毒,實屬傳神。
這時我又想到何執正和聖人這倆讓我矛盾無比的角色。他們的心中并沒有真的黑到極點,可是亦或是保護住自己心中那“所謂的江山”,亦或是保全好自己曾經栽培下的一切,一點點走上了光明與黑暗交叉處的道路。老者的心中總是那麼迂腐,總會擔心周圍的人會輕輕卷走自己擁有的一切,殊不知自己做下的補救反而更加弄巧成拙。“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些人啊,早就忘記自己心中的“故鄉”在哪裡了,你應該怎麼做才能穩住自己的心,全都忘了啊。
既然有灰色的靈魂,那就有紅色的靈魂。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崔器,其實我一開始對他的印象并不好,總覺得他太過于意氣用事,完全不考慮大局,哪知道後來的情節直接狠狠扇爛了我的臉。他之前的那些所有所謂過火行為,無非就是想為自己兄長的死讨個說法,等到一切事态明朗,現實指引他該往哪走的時候,他總是能選上最對的那條路。當他一個人站在靖安司的大殿裡時,當他伴着蕭規的鼓聲用全身力氣把矛刺向一個個敵人時,當他還掙紮着站起來直到最後一口氣逝去時,他就是這個長安最偉大的英雄。不需要什麼職位或者勳章的裝點,因為他就是。
還有那檀棋,作為一群男人中一個最耀眼的女人,她似乎從來沒說過“退”這個字。可能一開始她還隻是因為自己身為李必的奴仆而做事,但她後來早已不再隻是一個簡單的奴仆而已,她也是為了長安的安甯四處奔走的戰士,也許裡面摻有一些對張小敬的感情,但那也隻是其中的一抹色彩而已。電視劇最後他既沒有選擇張小敬也沒有選擇李必,而是決定入宮以更好的勸谏聖人。這一刻她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女流之輩,她更像是一個挺立着的愛國者,為了這片土地早已準備好犧牲自己的一切。
寫到這裡才發現好多想提的人都沒有提到啊,隻是想挽回家族名譽而落入歧途的姚汝能、懷着一顆為父報仇和保全愛人決心的聞染、原本可以一心修道卻願意為了長安付出一切的伊斯、頑劣倔強實則毫無辨别力的王韫秀......整部電視劇推出了這麼多這麼多的人物,有的可能戲份加起來還沒有一個小時,但僅僅用一個簡單的眼神、一句短短的話語、一個小小的動作,便讓其形象變得栩栩如生,這不僅是演員的功勞,更是整個劇作對于每一個人物的尊重啊。我真的很慶幸他們知道,一個劇集如果沒能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那真的隻剩一盤散沙。
最後,我還有三個最主要的人物想說的:那就是蕭規、徐賓和張小敬。
蕭規這個人物其實和前面那些做着違背所謂道德倫理實則釋放着自身能量的人差不多。他原本也是大唐的一個兵,他守護旗幟的時候比前面提到的每一個人都要堅定和頑強。可是這樣的似乎最容易被情緒所左右,“大唐不出援兵”似乎成為了他心頭最大的一塊傷疤,這傷疤是一塊永遠都不會愈合的痛處。正是這痛感一步步帶着他走上了不應該走上的道路。盡管他接下來做的事情确實放在現在的背景下來看我們是無法接受的,但在那個特殊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理解他每一步行為的緣由,也同情他在痛苦掙紮中的無奈之選,甚至在看到朝廷如此腐敗的一刻我也希望他用阙勒霍多一把燒了長安。因此我願意把他看做一顆紅色的靈魂,盡管他散出的是嗆人的黑煙,他确實是一條真漢子。
徐賓這個人物的設置非常巧妙。雖然直到最後兩集才揭曉他為了做宰相而設計了整個計劃的恐怖真相,但觀衆們完全也能通過前面的各種細節來推斷出來,可謂全劇中除了張小敬之外最完整的角色了。我們常說,不要去逼那些看上去已經承受了無數壓力的人,因為當他們爆發起來,你們真的不知道他們的威力有多大。徐賓就像我們身邊那種其貌不揚内心卻懷着崇高理想的人,當他們被這個社會無視甚至壓榨之後,所有的期望和憧憬統統會變質成令人驚悚的不甘與憤怒,這樣的情緒一旦控制了一個人,隻會牽着這個人往一條不歸路上沒有目的地一路狂奔。我們在靖安司看到的是徐賓儒雅甚至于怯弱的外表,在造紙處看到的是徐賓心懷天下普度衆生的慈悲之淺内心,但直到最後的坊門之上,他那内心最深處的全部黑暗才一股腦地顯露出來,那頭名叫“野心”的狂獸直到這刻才終于沖了出來。永遠不要隻通過表面看一個人,想想徐賓,你會知道該怎麼做的。
最後要說的自然是主角張小敬,雷佳音演出了我看電視劇這麼多年最喜歡的一個男性角色甚至沒有之一,因為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有血性也有真情的男人,更是某種中華民族一直傳承下來的不朽之魂。從烽燧堡到長安的不良帥,我們看到的始終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漢子。尤其是他與聞無忌之間的故事,為了無辜死去的兄弟一路手刃血洗,為了被掩埋的正義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為了一個對兄弟的承諾可以撼動自己做過的所有決定,這是一種我覺得自己永遠也不會達到的一種勇氣和決心。而在這二十四小時的故事開始之後,他的每一個行為似乎都在牽動我的内心,他的每一次拔刀而起、他的每一次策馬前行、他的每一次奮力狂奔,似乎都是在跟長安的危機倒計時做殊死搏鬥。他可以為了問出一個真相用上各種兇狠的手段,卻也會因為一個無辜性命的逝去而痛哭流涕,你以為我們的張都尉堅不可摧不可戰勝,其實不然,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也會在受傷之後感到疼痛,他也會感受到這世界所有的悲歡喜樂,他也會在面對心中的荊棘停滞不前。但他比普通人多的是那一份對長安的赤誠之心,縱然長安已經千瘡百孔,縱然長安充滿了一切的不公,縱然長安有太多太多讓人厭惡的理由,但他還是留下來死守座這座城市,因為他心中對第八團的全部諾言,因為他也想看到這座城市裡的普通人能每一天都望到最美的日出。他最後的離開,不是真正的離開,而是對長安最好的留戀。
一部電視劇的結束對我來說似乎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但《長安十二時辰》結束的那一刹那,我竟然感到了巨大的失落感。在這一個月裡,我似乎體會到了一千多年的那一天,那座世界最繁華都市裡的一切,我似乎看到了宏大的花燈,看到了熱鬧的集市,看到了歡笑的人群。當然,我更看到了官場令人窒息的勾心鬥角,看到那些似乎邪惡的人們為了自己純潔的目的做出的一切事情,看到了還有人願意排除一切困難而隻為換來這座城市每個人還能多微笑一會。長安的日出多美啊,可是更美的,還是那些長安人們閃耀着的靈魂,這座城市每一根燃起的火燭,都是他們在燃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