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劇透,其實我感覺這個片子結局是顯而易見的,關鍵在于演繹。)

真誠。
這是我觀影過程中的最大體會。
銀河補習班講的是一個并不複雜的故事,主題也很簡單:父愛與成長。影片以馬飛的視角回顧了其從一個墊底生到成為宇航員的成長曆程,其中馬浩明,即馬飛的父親給予了支柱性的啟迪與教導。
故事本身可以說并不陌生,甚至略有老套,主題的拔高也不過圍繞着到底何為真正成功的教育以及個人價值如何實現。
但難得的是,觀影過程中我并沒有為能猜到故事結局而感到時間漫長,也沒有感覺主旨的升華僵硬教化;相反,在長達兩個半小時左右的觀影過程中,我抹了不少次眼淚,也有數次開懷的大笑,我身邊也不時傳來抽拉紙張聲,與在某些時刻不約而同的笑聲。我想,這可以說是:有笑有淚了。
我認為銀河補習班的成功在于其極高的完成度,它把一個極其普通甚至略帶狗血的故事講好了,講進了觀衆的心裡。
即使結局很容易猜到,我仍被馬飛在太空的一舉一動牽動着神經;即使漫天飛舞試卷、課本的情形并不多見甚至誇張,我仍為閻主任唏噓甚至動容;即使馬浩明有些時候的舉動,看起來過于完美或雞湯,我仍然在心中為這個角色鼓掌,也默默點頭,無比認同。
所以,我認為這部影片是演員成就了劇本。
是演員們的真摯演繹讓角色鮮活,接地氣(這裡的接地氣并不是近來被濫用的抽象的接地氣,而是真的接地氣)。
無論是兩個小演員、白宇、鄧超、任素汐還是其他配角,他們的表演都撐起了各自的角色,而角色的生命力使得本不出彩的劇本擁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因此盡管影片也有個别台詞過于煽情、文學化的瑕疵,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影片中有幾個片段讓我記憶深刻:
一個是馬浩明為了不讓馬飛遲到,遭到小混混毒打後,又被鄰居發現自己住在原單位的房子,受到衆人指責時情緒的爆發。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轉折點,也是馬浩明前期始終積極心态形象的第一次崩潰。
也是此處,成人與少年的掙紮徹底交織、袒露。
“你看,爸爸也活得不容易。”我想這是馬浩明那時的潛台詞。
而後,他說出聲的是:“永不認輸。”
這裡我真的非常感動,看似打雞血的台詞并不惹人反感是因為前面劇情充分的鋪墊,以及人物形象成功的樹立。
當馬浩明這個有追求、堅韌又耿直的知識分子的形象立起來之後,台詞就有了根基、有了邏輯,讓人感覺是這個人能說出來的話。
同樣印象深刻的還有成年馬飛與馬浩明在航天基地的對話,馬飛并未完全的成熟以及那種怕父親看穿的小心翼翼被白宇诠釋得非常完整,馬浩明由欣慰到疑惑再到失落、無奈的情緒轉變也被鄧超完全地表現出來。使得那場戲非常揪心。
最後,我還想談談對主題本身的共鳴。
記得在我剛剛高考結束後的暑假,我去做過教育機構的地推,就是在商場逃避保安,發問卷傳單,推銷課程。
有一次,當我拿着問卷和筆,跟着一位中年男子進入飲品店,契而不舍地追問他正在讀高中的女兒需不需要補課時,他問我是在哪個高中讀書,成績如何,考入了什麼大學。
我如實回答後,他笑了笑,說:“如果我女兒補了課,考入不錯的大學,然後像你一樣出來做推銷課程,你覺得好嗎?”
盡管他說得并不那麼正确,我也不過高中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地推工作,但它确實引起了我的反思。
長達十幾年的教育,終點究竟是什麼呢?
就像片中台詞所說:“清華北大不過是過程。人的夢想就像箭靶子,沒有靶子,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呢?”
于是販賣焦慮式的推銷課程,我很難再做下去(當然也有其他原因),其中有一條是因為本身就對這樣的教育心存質疑。
盡管對于補習班、填鴨式教育等的反思已是老生常談,但影片中呈現的問題仍喚起了我們對教育本身的思考。
它沒有提出新的問題,但它有效地激起了再思考,因為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但現實中,又有多少家長不會被“輸在起跑線”這樣的标語所震懾,不會為了跟上潮流為孩子門門課都報上輔導班,不會為了高考這樣的“人生關鍵時刻”焦慮萬分,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呢?
在成年人都越來越難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當下,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又有多少呢?
我認為我們應當反思。
最後的最後,分享兩段我很喜歡的台詞:
“期末考試不是他人生最為重要的時刻,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應該平均地分在每一周、每一天、每一秒。”
“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