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播劇《都挺好》即将迎來大結局。這部高口碑、高評分的電視劇,因為有着比較貼近生活的紮心的劇情,把原生家庭的痛,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給你看,戳痛了許多觀衆的心。

朋友小陽說,“太紮心了!這個蘇大強簡直就是我外公,而蘇明哲就是我大舅!”

同學小菲說,“我媽和蘇家媽如出一轍,就知道溺愛我哥,結果呢,硬是把我哥養成一個廢柴!”

網上,還有很多網友對家中父母、長輩的吐槽。

太多的相關與相似,都不是家庭關系的“好”,而是各種家庭關系的“不好”。讓很多網友感慨:這哪是“都挺好”?明明是“都不好”!

确實,這部家庭倫理劇,反應了太多家庭帶給人的傷害,特别是帶給孩子的傷害。

表面上看,很多人覺得蘇家被家長偏心的兩個兒子,得到了家長更多的重視和家庭更多的資源,比起被冷漠和忽略的女兒,明擺着女兒是最大的受害者。而究其内在因素,其實,蘇家的三個孩子,無一幸免都成為了中國式家庭關系裡的受害者。

2

蘇家大兒子蘇明哲,經典台詞是:“太讓我失望了!”。這個常常道德綁架弟弟和妹妹的大哥,其實是一個從小被父母綁架的可憐蟲。

蘇明哲清華本科畢業後,如願成為斯坦福碩士,定居美國,結婚買房生子,完成了母親賦予他的光宗耀祖的重任。

母親離世後,他回國奔喪,随後失業,問題随之而來。為了撐起大哥的面子,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請求妻子隐瞞自己的失業;沒有能力贍養父親,還逞強承諾要把父親接到美國;誇海口給父親買三房一廳,結果兩房一廳的首付都拿不出來……

蘇明哲一系列過分愛面子的行為,源于蘇母的潛移默化。

蘇母從小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在原生家庭的境況可參考女兒明玉在家中的境況。所以,她和蘇大強結婚之後,迫切需要新家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蘇大強是一個沒錢沒地位的圖書管理員,在外在家都是翻不起浪的窩囊廢。于是,蘇母在家裡掌握着分配資源的絕對權力。

她期望着她的大兒子有朝一日功成名就,“替代”她那無能的丈夫,讓她在鄰居和親戚面前擡起頭來。所以,在得知每年15萬的留學費用後,她不惜賣掉一間房子,供明哲上學。 

蘇母的賣房助學,不是“無條件”地愛,而是有條件的交易,她的條件是:你必須為我、為蘇家撐起門面。這種捆綁,成為一個枷鎖,牢牢地套在了明哲的脖子上。

他的無以複加的愛面子,他的對父母的“愚孝”,以及對父親蘇大強不敢說“不”,就是被父母意願的綁架所緻,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權力狂”家庭的受害者。

3

蘇家二兒子蘇明成,口頭禅是“這是性格缺陷!”。這個時常說别人“有性格缺陷”的蘇家老二,就好像蘇家隻剩下他蘇明成一個正常人一樣。而他,自己的問題大着呢。

蘇母對二兒子給予了很多寵愛:女兒明玉讀書需要錢,蘇母為了省錢,說女孩子讀書有什麼用,讓女兒考師範;而小兒子出門旅個遊,蘇母卻意願拿出錢來給予支持;大兒媳婦生孩子時,蘇母不願意去幫忙,隻想留在國内給二兒媳婦做她最喜歡的抹茶酸奶……

看起來,蘇母對二兒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母愛吧?然而,這些寵愛,也是有前提的。

蘇明成從小就知道,在光宗耀祖方面,自己争不過大哥。但是他善于察言觀色,特别會來事,用現在的語言說——他是一名暖男。于是他彌補了父親木納、不會讨母親歡心地缺憾,對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蘇母非常貼心,成了媽媽的“小棉襖”。他的嘴巴甜,會讨好,極大滿足了蘇母的被需要、被關注、被感恩。這些,是在她的原生家庭所缺失的。

然而,蘇母對明成的的這份“偏愛”與“溺愛”,也困住了明成。為了回報母親的“愛”,他比哥哥與妹妹付出了更多的愛與陪伴,放棄了對事業的追求,放棄了鍛煉和施展能力的機會,導緻最後一事無成,在兄妹中擡不起頭來。

他的“性格缺陷”,除了啃老,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還把對母親的“情感輸出”價值模式,繼續延續到了自己的小家庭,對老婆百依百順,在外應酬老婆一打電話就回家,好像進入了一種奇怪的輪回。

4

蘇家老三蘇明玉,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她的口頭禅是“這是蘇家的事!”,意思是說,她跟蘇家已經沒有半點關系了。可實際是,每次蘇家隻要一出點什麼事,蘇明玉總把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放下。可見她内心的糾結與擰巴。

蘇明玉和蘇母一樣,雖然在家庭裡受到輕視,不被寄以希望,卻像一兜荒原上的野草,蓬勃生長,發展出更加強悍的能力。

但是,這個孩子由于在家庭裡被關愛、被重視的需求受到了沉重的打壓,如此形成的獨立和堅強,是一種内在壓抑、脆弱的獨立和堅強。

這造成了成長為大公司總經理、業界大咖的蘇明玉,心裡始終無法對他人産生情感信賴,害怕走進親密關系。即使遇到一個願意時刻照顧她、互有好感的男人,她還是抗拒進入戀情。隻有在喝醉之後,她才敢放松下來,暴露出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脆弱。

蘇家的三個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式家庭如此傷人?

5

傷害孩子的第一個原因,是父母的愛無能。

愛與自由博客的博主李雪說過一段話:“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男孩幾乎都沒有好下場,甚至發展的比女孩更差,這怎麼可能是得到愛的結果?男孩隻是被父母狩獵的對象。男孩要承受一對愛無能病人的極大關注,被他們寄以各種投射,男孩隻是承載他們投射的載體,父母愛的是他們自己的投射。”

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裡得不到愛,于是也無法為自己的孩子傳遞愛。蘇母如是,蘇父亦然。蘇大強在自己的家庭是獨子,他受到的關注和重視比自己的兩個兒子更甚,而他的兩個兒子又繼續了他的命運的輪回。

是什麼阻礙了愛的流動?是有條件的“假愛”。

中國有一句老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在這個“指導思想”之下,讓孩子“聽話”,對孩子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其實,這是一句天大的謊言。

不難發現,這些邏輯都指向了“控制”。凡是有控制欲的愛,都不是愛。就像蘇大強,以“我是你爸爸”為名,逼着兒子、女兒滿足他的一切自我需要。那是愛嗎?是綁架。

最好的愛,是無條件的真愛:

父母不将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父母都能接納和擁抱孩子;
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
懂得放手,接受并樂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
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
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感受,而不僅僅隻是看到發生了什麼……

中國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不好,總是愛說,這孩子都是被寵壞的!其實,真正的寵愛,永遠不會帶來“壞”,隻有“假的愛”才會。

6

傷害孩子的第二個原因,是家庭關系的次序被打亂。

一個家庭裡,父母、親子之間最好的關系次序應該是怎樣的呢?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提出“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該是親子關系,而是夫妻關系。”

國内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系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反過來,家庭中如果是母子關系、父女關系排在了夫妻關系的前面,比如三代家庭裡婆婆占據主導,兒子對母親言聽計從,把妻子置于最後,那麼這個家庭是極度不穩定的。古近代中國家庭裡這樣的悲劇案例舉不勝舉。

現代家庭裡,母子關系先于夫妻關系的,比比皆是。蘇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種關系次序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幾乎造成了對所有家庭成員的影響和傷害。

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

願我們都成為愛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