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畫面

《烈火英雄》改編自鮑爾吉·原野的長篇報告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故事以“大連7·16油爆火災”為原型,講述了沿海油罐區發生火災,消防隊伍上下級團結一緻,誓死抵抗,以生命維護國家及人民财産安全的故事。

“隻要我還活着,我都會永遠記得你”

災難總攜帶着混亂、恐慌、傷痛、離别甚至死亡,對災難、對創傷、對死亡,記憶都是必須的行動。這是黃曉明扮演的消防員隊長江立偉在魏雷不肯冒險關閥門後自己主動奔赴火海時,技術員魏雷望着江立偉的背影大聲喊出的話。在之後的數十分鐘時間裡,這句話像魔咒一般盤旋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明白了這句話的意義,才是真的明白了《烈火英雄》的真意。

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

事實上電影主要講述了兩個重要情節,一個出警火鍋店、一個濱港油罐大爆炸。火鍋店情節造成創傷記憶,影響重大;濱港爆炸使得江立偉的記憶創傷得到機會救贖,但新的集體創傷記憶再次形成。

信息對于火警災情處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從開始的第一個小情節,就在強調,餐館老闆的謊言辜負了江立偉的信任,也造成了年輕消防戰士的犧牲。江立偉想要在災情解除之後鍛煉新兵,卻因為餐館老闆誤報信息,耽誤了處理液化氣罐的時間,年輕戰士做掃尾工作時遇爆炸身亡。這是年輕戰士家屬的悲傷,也是江立偉的悲傷。不是因為江立偉被撤職,而是因為江立偉要在記憶的責任叩問下永遠自責下去。這是江立偉的悲傷,也是社會公衆的悲傷,不僅僅是因為良心的拷問,更是作為有能力避免同樣記憶再次發生的我們應該承受的。

對這次災難的記憶是江立偉的責任,是對年輕戰士生命的責任,是對災難處理不得當的責任,但同時也應當是我們的責任。被記憶責任占據的黃曉明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失去了作為一名合格消防戰士的資格。這是記憶責任的後遺症,它使人無法正常生活,成為受傷者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似乎阻礙了人們繼續向前。影片在之後的另一個情節中給了江立偉補救的機會,使得他打破了痛苦記憶的負面限制,但這個機會的代價是巨大的。

必須牢記的災難記憶

這部電影讓我哭了三次。

我不是一個容易流眼淚的人,但我确定這個故事至少讓我哭了三次。第一次是即将退伍的第一特勤中隊的消防戰士鄭志被火海吞沒的時候。有時候,我很讨厭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因為他們總愛拍悲劇,把美好的事物在你面前揉搓然後撕碎,即使你知道這是他們的手段卻仍然痛不欲生。鄭志出場的時候,被杜江扮演的隊長問出還有三個月就退役的時候,我就知道:導演要對鄭志下手了。

...

鄭志最後時刻扔出頭盔,囑托馬衛國帶給自己母親   

訓練中可愛的抱怨、出警前對雞腿的戀戀不舍、火災現場中的小機靈都讓這個鄭志顯得鮮活,甚至有些蠢萌蠢萌的。是啊,這樣一個人物就是那樣的蠢。當大火将隊友圍困時,他沒有選擇逃跑去找人來增援,因為那樣時間上來不及了。一個人拉起消防用的水槍,想要以一己之力為隊友打開一條生命的通道。可是你想啊,這水槍的力量有多大啊,平時都是三五個消防隊員一起擡着的,這緊張時刻,一個人又有什麼用呢?果不其然,巨大的水壓沖擊下,在打開水槍閥頭的一瞬間,槍管肆虐,擊打到鄭志的面門,巨大的力量将他幾乎打暈過去。可是他又站起來了。嘴含着熱血,發出生命的嘶吼,終于為隊友沖出了一條生命的通道。但最後,他被高空墜物砸傷,被烈火吞沒。

...

鄭志單人拎槍,為隊友沖出生命通道    

這種感情,這種描述,我有些不理解,我想很對人都會有和我一樣的不理解。因為這樣的情緒,這樣的情感太過于濃烈,距離我們太遠,很多時候在新聞中也隻是被一筆帶過。但當他真正展現在我面前時,我承認他是偉大的,這也許就是文學和電影的力量,是真實情感的力量。當他把自己的頭盔扔出火海,讓馬衛國帶給自己父母時,我抑制不住,留下了熱淚。幸好兩邊沒有人,我趕緊用衣角将眼淚擦幹。

...

第二次是在杜江所帶的中隊死守化學罐片區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時刻。一名消防戰士終于控制不住心中對死亡的恐懼,面對即将撲上來的火海卻毫無辦法,基本上隻能等死了的時候。他在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拉住杜江的衣領大喊:“我還有一個月就退伍了,我不想死啊!我真的不想死啊!”前方火魔發出肆虐的嘶吼,我覺得這一點盡管有些魔幻色彩,但卻恰到好處,突出了火海的無情。面對這種無望的局面,消防戰士露出了恐懼,是的,恐懼。天不怕,地不怕的消防戰士也露出了恐懼的情緒。消防員也是人,也是普通人,面對即将到來的死亡也會恐懼,因為他們也隻是普通人家的兒子、丈夫、父親。在這名消防員漏出恐懼的這一刻,我哭了,一哭便止不住了。之後杜江用手機為每一位消防員錄像留遺言,即使面對此種危機時刻,仍然向家人露出笑臉,用勇敢與責任迎接危難,用微笑與堅強面對家人。這就是英雄吧!

...

杜江演技炸裂

第三次是在火災總攻之後,杜江手中拿着一個雞腿咬了一口之後。一切塵埃落定,火情得以控制之後,英雄們可以享受片刻的休息,可以吃些東西以做補充。但他又想起了鄭志,想起了長眠于此次火災中的徐小斌、江立偉......我很佩服杜江的演技,尤其在這一段。因為在留遺言的那一段,我會覺得仍然會有一點不自然,不真實。但在這裡,黝黑皮膚下,杜江的所有情緒都彙集到一起,面部糾纏在一起,那種無邊悲痛洶湧而來,個人渺小的身軀無法承受,眼淚都來不及流淌的狀态表現的很好。此時,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那種悲傷,那是無法被遺忘的記憶。

我們應該負擔責任

...

“逆行”

電影中導演用自己的推測,刻畫了災難來臨時的末日場景。一旦火災控制不住,面臨的将是整個城市的死亡。如此情景下,導演沒有束縛普通人人性中的惡,整個城市都陷入了一片逃荒的情景中:馬路上私家車一輛接着一輛、地鐵站裡為了自己失去了所有的秩序與倫理、大街上個人的生死成為冷漠最好的借口。這樣的刻畫,可以理解。但我認為這樣的刻畫是一種悲觀的人性觀。或許我們可以調高一些對人性的期許,我們更像那個印小天扮演的技術員,面對死亡會懼怕,但也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隻是很多人不像消防員那樣勇敢與無畏。更多的時候,我們的角色是“隻要還活着,我都會永遠記得你”。

“隻要還活着,我都會永遠記得你”我們應該記住,記住這些災難,記住災難中挺身而出的人,記住造成災難的原因。徐贲在《人以什麼理由記憶》中說要走出災難的陰影,實現社會的和解,要的是不計前嫌,而不是不記前嫌。不計前嫌有待商榷,因為“有仇必報”的自然法則下,人們應該擁有“複仇”的權利,隻是需要更加現代的途徑,諸如法律手段。但我們更重要的是後半句話:不是不記前嫌。我們應該走出災難帶來的傷害,卻不能忘記這段記憶帶給我們的感受與教訓。正視曆史,銘記曆史,吸取經驗,才能真正向前。

在此之外, 還需要說的是“隻要還活着,我都會永遠記得你”,當經曆過災難的這群有共同記憶的人活着的時候,或許能夠将記憶放在心裡,可一旦他們死去,當他們不再活着的時候,還要不要記得?該怎麼記得?該由誰記得?也許這是電影要叩問的真正主題。

最後,在評論區裡說一說你難忘的記憶吧!---------------------------------------------------------------------------------------

一個小ps:我發現,電影裡的領導人角色對“天圓地方”長相的演員十分青睐,甚至在化妝時也會往這個方向靠。這一點抓的很準啊!

另一個重要的ps:和消防員溝通時一定要報告真實準确的信息,不然往往造成嚴重的後果。火鍋店的老闆謊報沒有易燃易爆物,卻在最後發現有大量液化罐,造成消防人員犧牲。港口負責人故意隐藏信息,造成火勢擴大難以控制,曉明哥最終命喪火海。所以這一點一定更要注意了。另外就是,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電影中,歐豪扮演的角色就是在情理纏繞在抽水機上的垃圾時被破漁網纏住腳溺亡的。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迫在眉睫。

...

此為王璐得知徐小斌犧牲後奔向徐小斌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