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迪士尼的《花木蘭》。這是一個能打動人的故事。萬裡赴戎機的孤獨與堅強,直面自我的勇氣與釋然,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關于女權

      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女權電影。

      一直以來,華語影視作品中缺少真正的女權元素,大多數作品,一類如甄嬛傳,女性在後宮搏殺,爾虞我詐、你死我活,不過争奪男性第一附屬品的地位,沒有男人,女人的人生好像就失去了意義;另一類過于強調女性的權利,對女性的義務隻字不提,潛藏着物化女性的心思,是僞女權。

    《花木蘭》充滿了正能量:女性和男性一樣,肩負起保衛祖國、孝敬父母的責任,甚至上陣殺敵、扭轉乾坤于刀光劍影之間,比大多數男性做得好;決定女性地位的,不是先天賦予的容貌,而是後天的智慧、努力、才能;女人有自己獨立的人生追求,退伍後不是選擇找個不錯的男人(戰友)嫁了,而是到首都繼續事業,沒把一輩子寄托在男人身上,和世俗“女人最大的追求就是嫁一個好男人”的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電影的故事中,花木蘭的勇敢與真誠改變了世界,打破了社會對女性的刻闆認知,赢得了人們對女權的認可和支持。希望現實生活中,一個男女平等、同權的社會,加快形成。

    2.關于“準許為人”

    電影中花木蘭能成功的關鍵,是真實的面對自己。

    我們有多久沒有真實的面對自己了,有多久沒有像嬰兒一樣,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我們的文化裡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卻不太提倡人所不欲勿施于己。有句話說,“隻有兩類人不會體會到痛苦的情緒,一類是精神病人,第二類人,沒有痛苦情緒體會的是死人。”準許自己痛苦、害怕,并不可悲,而是愛自己的一種體現,也是每個人的權利。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準許為人,不再要求自己完美,知道自己不漂亮,知道自己懦弱,知道自己不夠好。當責怪自己的時候,問自己一句“如果我的朋友這樣,我會打擊、傷害他嗎?”,像愛世界一樣,用一種更溫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3.關于文化

    老實說,這部電影拍得不好,很可能是因為導演不理解中國文化。

    換個角度想,即使迪士尼投入巨資、導演費盡心思,對我們的文化也充滿了誤讀和曲解,那麼,或許我們在很多時候,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入。

    文化差異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用更包容的心态去聆聽、用更深入的姿态去理解,是彌補文化差異的重要手段。但似乎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文化差異上了,實際上各類優秀文化,差異是小部分、共通的是大部分。雖然電影看起來覺得怪異乃至讓人索然,是文化差異的佐證,但電影表達出對忠誠、真誠、勇敢的贊揚,是全世界共通的。

    所以,誰不愛獨立、勇敢、忠誠的人呢?誰不愛花木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