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的又有多少呢?電影《胭脂扣》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由關錦鵬執導,梅豔芳、張國榮主演。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香港石塘咀倚紅樓名妓如花與纨绔子弟陳十二少的愛情故事。該片于1988年1月7日在中國香港上映,獲得了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梅豔芳更是憑借該片一舉斬獲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亞太區影展及台灣金龍獎四座最佳女主角獎杯,成為“四料影後”。

0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電影開篇,如花在描眉染脂,梳妝打扮。鏡頭一晃帶我們環顧倚紅樓,各大少爺被姑娘環繞,如花扮男裝唱着《客途秋恨》出現在鏡頭中,一曲還未唱畢,陳十二少就走進包廂,和如花深情對視,感覺兩人頓生情愫。當如花接着唱道“虧我懷人愁對。”陳十二少回了一句“愁對月華圓。”惹得如花一句“哪來那麼多愁呀。”如花便轉身走了。陳十二少坐到座位上,嘴角還停留了許久笑意。後來如花換了女裝前來敬酒,陳十二少看見這樣的如花竟一臉癡然。

...

第二天,陳十二少來找如花。如花本不想見,先回:“十二少?哪個十二少?我不認得,去幫我回了他吧。”随後又立即轉身,說:“慢點,我倒要看看他是什麼貨色。”推開門,如花看到十二少聊了幾句,便以“我姐妹讓我再去打四圈呢”、“我再叫姐妹陪我打四圈”……這樣的借口抛下十二少,十二少本識破了如花“幹煎甲魚”的做法,卻依舊留了下來。看到這裡,如花心裡定是竊喜的。

後來,十二少先是放鞭炮送如花“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的對聯,再送一張床。可天不遂人意,受世俗約束,陳家不同意十二少娶如花這樣的風塵女子。但十二少是足夠癡情于如花,他放棄了自己的身份地位,離家出走,和如花同居在一起。可吸食鴉片的嗜好讓兩人生活逐漸變得拮據,為了尋求出路,當慣了闊少爺的十二少跑去戲班拜師學藝,用自己掙的錢在地攤上買了胭脂扣贈予如花。後來兩人又一起相約1934年3月8日吞鴉片殉情自殺。

故事本應到這裡結束,奈何造化弄人,如花死後遲遲沒等到十二少赴約,便上來尋人。在楚楚和袁永定的幫助下,如花找到了尚存活于世上的十二少,可物是人非,十二少變成了一個糟老頭子。當如花走向陳十二少,唱着:“你睇斜陽照住個對雙飛燕”時,陳十二少看着依舊貌美的如花,顫顫巍巍的從床上起來,如花取下當年陳十二少送她的胭脂扣,說道:“十二少,謝謝你還記得我,這個胭脂扣我戴了五十三年,現在還給你,我不再等了。”說完,如花就決絕地離開了,空留十二少在原地……

...

2.沒有面包的愛情終究是一場悲劇

十二少為了和如花在一起,放棄了本應屬于自己的榮華富貴,甯願與家裡人斷絕關系,也要堅持和如花在一起。可現實的生活終究殘酷,十二少沒錢可以肆意揮霍,淪落成了“小白臉”,需要靠如花出去接活來養活自己。後來為了尋求出路,十二少放下身份,去戲園拜師學藝。但拜師學藝做徒弟哪有那麼容易?他要先學會伺候師傅,盛飯、捶背、倒痰盂……樣樣罪都得受着,且隻能做一個配角。

十二少和如花的愛雖轟轟烈烈,但也經不起日常瑣碎的逐漸消磨。當十二少上台表演時,看見父母和表妹都坐在台下,他的心中應當是五味雜陳的。十二少一出戲剛結束,父母和表妹便來到後台,父親憤怒的讓其離開戲班回家去。當時,十二少的心已有所動搖。後來十二少用他演出賺來的第一筆錢,在地攤上買了一個胭脂扣送給如花,兩人自此定情。但也因為父母的一番話,如花害怕十二少對自己的感情沒有最初的那份堅定,于是晚上如花問十二少:“你會不會幫淑賢戴耳環?”十二少答:“會。我還會幫她掏耳朵,一邊掏,一邊想着你。”如花又問:“你會不會幫淑賢穿旗袍?”十二少又答:“會。我還會幫她扣鴛鴦紐,不過會一邊扣,一邊想你。”這兩個的問題,讓如花看清了十二少的心,也讓如花徹底感到失望,明白了自己和十二少繼續活下去,隻會失去十二少,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第二天如花便拉着十二少吞鴉片殉情,攜手共赴黃泉。如花甚至怕十二少不肯和自己一起吞食鴉片,提前給十二少服下安眠藥。臨終前,如花不斷地重複着“三八一一”這個暗号,為的是來世兩人再見面時還能憑着暗号記起對方。但最後結果卻是十二少被家人救活,再無勇氣赴如花的死亡約定。

...

李碧華在原著《胭脂扣》中寫到:“這便是人生:即便使出渾身解數,結果也由天定。有些人還未下台,已經累垮了;有些人巴望閉幕,無端擁有過分的餘地。這便是愛情: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隻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這一場苦戀,男人貪生,女人貪愛,終究沒能獲得圓滿。

3.如花與楚楚代表了不同年代女性感情觀念的變化

如花是倚紅樓名妓,死于1934年。而楚楚是1987年的報社記者。她們同為女性,但在面對愛情時,卻是各不相同。

以如花的閱曆,她早就會預見自己和十二少之間的愛情不會圓滿,可是她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她明知自己和十二少之間的現實差距,可她還是願意讓自己委身依靠十二少而活。她十分在意十二少,害怕失去他。所以當陳母說:“我很了解我的兒子,如果你不放開他,繼續這樣下去,他始終會回來我的身邊。”如花對十二少是缺少自信的。所以她甯願和十二少一起殉情,也不願繼續活在世上看十二少将來和别人結婚。和如花不同的是楚楚對她和袁先生的愛情是充滿自信的,她享受着袁先生的愛與包容,她害怕的隻是在感情中受到束縛。

不過如花和楚楚之間也有共通點,那就是對彼此都有所羨慕嫉妒。在尋找十二少的過程中如花羨慕楚楚有袁先生這麼好的戀人,羨慕他們可以在一起工作生活,不需為情所困。而楚楚則嫉妒如花敢愛敢恨,敢于為愛殉情的勇氣。

如花和楚楚兩個人對感情的态度,代表了女性從1934年到1987年感情觀念的變化。曾經一個小小的胭脂扣,如花銘記了一生;如今一雙普通的鞋子,楚楚卻沒有太過在意。當女性開始獨立自主,不再隻依靠男性而活,幸福感自然就會多起來。

4.電影《胭脂扣》和原著小說的對比

相比原著小說,電影在情節取舍、人物刻畫方面有很大删改。人物上,删掉了袁永定的姐姐、姐夫;淩楚娟的母親……當然與他們相關的故事情節在電影中也都被一一删除了。

電影《胭脂扣》以如花為第一人稱叙述,先以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開場,講述他們的初遇、相知相愛,講到兩人熱戀時畫面突然跳到一九八七年如花來到出版社想登尋人啟事。而小說《胭脂扣》以袁永定為第一人稱叙述,以袁永定在報社遇如花尋人開始,将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插叙在其中。

相比原著小說,電影中也增加了一些小說中沒有的故事情節。電影中花了大量的時間講述如花和十二少初遇,包括“幹煎甲魚”的描繪等,将十二少多情的人物性格描寫的更加詳細具體,同時對如花的人物刻畫也更為細膩,以至于他們的故事更加吸引我們,打動人心。

...

如花和陳十二少的愛情始于美好,最終卻敗給了現實,怎能不令人唏噓?也許情到深處,就無所謂對錯、得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