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說,《老師,好》這部電影中最具有年代感、命運最坎坷的是誰?
可能是苗宛秋,總是一身灰暗的中山裝,因為成分不好剝奪了上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機會,在一個小城鎮當老師;
或許是安靜,羞澀膽小,老師眼中的“絕對”好學生,本是最有希望高考沖刺北京大學中文系,卻在為老師鳴冤的路上遭遇車禍,無緣高考,又多次失利;
也可能是從“獎”字被磨成“大”字、真正演繹了什麼是“悲劇”的“杯具”;
但在我眼裡,莫過于那個集贊毀于一身、沒招誰沒惹誰、卻躺着都中槍的“二八自行車”了吧。
01 它是對抗“為你好”的“武器”吧
從第一堂課,苗宛秋大聲宣告:“從今天開始,這個教室的規矩姓苗。”這是多麼亮亮堂堂、毫無遮掩的“為你好”啊;也是從那個時候起,這輛象征着“苗霸天”榮譽的“二八自行車”,成了學生們對抗“為你好”的關鍵武器。
但是,面對“高考”一切都可以讓步的苗宛秋,他那不苟言笑的“嚴肅臉”背後卻是一顆溫暖的心,他幫身患重病的學生募捐,他走遍大街小巷尋找堕落的洛小乙,為了不耽誤幫助初中同學補課的安靜,他免費開輔導班為不認識的學生補課。
誰都不傻,打着旗号地“為你好”還是真心“為你好”在時間這塊試金石之下,就這麼明晃晃地顯現出來了。
不可否認,這種唯高考論的教育方式壓制了孩子們的自由發展,才會有了這些小小的反抗。
但是,我們回到八十年代來看,又不能不說,教育的逆襲是多少學子改變命運的開始,能遇到苗宛秋式的老師也是一種幸運。
我認識一位退休的教師,她三十年前教過的學生平時遇到她,總會激動地跟周圍的朋友說“這是我們老師,要不是她,我還在家種地呢。”三十年前,這位老師多少次到那些因為貧窮要辍學的學生家裡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供他們上學,在周末會組織一些學生,去那些為收麥子而停學的學生家幫忙。對于這樣的老師,學生們也永遠把她放在心裡。
正是因為那個時代教育的貧乏,我們才更感謝生活在這個年代,讓我們有了無限的可能。
之前看到一位名叫李拓遠的“90後”學霸,他在自己寫的《不如去闖》裡講述了自己考學的故事,他從剛入高一的時候就明确考美國的大學,并稱為自己的“第一個十年計劃”。他的老師裡大多數人都勸他“改邪歸正”,他也理解老師們的苦衷和壓力,畢竟被北大清華這類國内一流大學錄取人數的多寡,在當時是衡量教師業績和學校辦學質量的無上指标。但他也很有魄力,堅持了自己的夢想。
其實,老師的“為你好”,是他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既不需要順從,也無需要反抗。
在我們接受教育的年紀,若年少的我們清晰地知道自己夢想的時候,主動去追吧;當我們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聽聽“為你好”的老師們的建議,“卧薪嘗膽”先突破高考這個獨木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02 它也是愛融入教育的象征吧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着一次次傷感的别離,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苗宛秋一開始就帶着一副有色眼鏡看學生中。他眼裡的安靜都是絕對沒有錯誤的好學生;然而,愛臭美的活躍分子關婷婷,熱衷武俠的小說王海,上學第一天就帶了一把斧頭的洛小乙,追求時髦的單純女孩李海燕,熱愛迪斯科的“文明建設”組合,這些各有特色的學生可能就是他眼裡的“壞學生”了。
老師,也隻是一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最初遇到這些學生,隻能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去定義他們。總有人會批判苗宛秋的霸道,是應試教育的典型,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不在于應試還是素質,而是愛。
是老師的關愛,讓這群學生在自習的時間去尋找那輛“二八自行車”,讓他們有了那場為榮譽而戰的健美操比賽。
也是老師的關愛,讓年輕的苗宛秋在高考前夕還能用口琴演奏喜歡的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讓他因成分不好與北大錄取書無緣的時候可以堅強地挺過來。
現代教育家夏丏尊曾經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池塘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這與年代無關,與國籍無關。
一位20世紀30年代非裔美國女性,馬爾瓦·科林斯在芝加哥貧民區加菲爾德園開辦了西岸預備學校,這裡集聚了很多問題學生,但就是因為這位傳奇老師一句“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激勵轉變了多少孩子的命運,也是她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了美國的教育版圖。
對比東西方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苗宛秋對學生的愛就像中國最典型的父愛,深沉如山,不顯不漏,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誤解了他的好意;而西方這位傳奇老師的愛像太陽,為孩子們點亮一盞遠方充滿希望的燈塔,讓孩子最初就能感受到溫暖來襲。
師生之間就好像各有棱角、互不鑲嵌的拼圖落在同一個闆塊,會互相碰撞、打磨,但不妨讓這份愛充滿自由和尊重,與其繪制很多一式一樣的簡易畫,不如完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畫卷。
03 它的終結鍊接了人生價值吧
“二八自行車”的命運在安靜從縣政府為老師鳴冤返回的途中,被終結在一輛貨車之下。對于安靜而言,當“明天或意外哪個先來”這個話題真實出現在生命中的時候,她的人生軌迹發生了改變。
很多人惋惜安靜不該去縣政府,否則她肯定能考上北大,開啟人生開挂的模式。但是,現實中沒有如果,隻有面對。
當鏡頭落在三十年後安靜的臉上時,我看到了她内心的平靜,我想如果再來一次她還是會去的。她面對意外,沒有被打倒,而是抓住了命運給打開的另一扇門,開了一家小書店,在文學的世界中找到了自我。
與此同時,苗宛秋的人生軌迹也發生了變化,他放棄了安靜為她鳴冤換來的分房機會,他沒有回到自己出生的大城市,而是去了更需要教育的貧困小鄉村繼續教學。有人說他帶着對學生的愧疚走的,我覺得他是看破了那些虛僞的世俗,希望有更純粹的教育。
按照世俗對成功的界定,他們不是成功人士,隻是命運坎坷的平凡小人物。不可否認,他們沒有充裕的物質,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卻是滿足的。
《精力管理》曾提到了精神能量,認為這是我們動力、毅力和行動力的最有利的源泉。為精神能量提供動力的關鍵“肌肉”是性格——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的勇氣和信念,即使這樣做需要個人犧牲、曆經艱辛。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為什麼很多擁有足夠财富、地位的人反而不會幸福?正是因為過于追求金錢物質等外在驅動的力量終會枯萎,隻有内在價值觀指引的方向才會是走向幸福之路的鑰匙。
《尋找小糖人》記錄了歌手羅德裡格斯的一生,我一開始很難理解他明明擁有獲得金錢和财富的能力,為什麼還是如此默默無聞、如此貧困?直到我看到他在面對百萬南非歌迷的人生第一場演唱會上,如一位走遍滄桑的老者一樣淡定,沒有過分的激動,沒有過分的謙虛。我突然明白就是這種精神力量,就是對音樂純粹的熱愛,讓他能夠在被捧上“神壇”的下一刻,就像“不帶走一片雲彩”一樣的潇灑,重新回到自己的平凡生活中。
我想,人可以不甘平庸,但是可以經得起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