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仍舊記得當初去搜這個電影來看時的心情,"又是一個文藝浪漫電影吧"看了之後,你隻能說它值得你看很多遍。好的電影值得反複回味,因為好多細節也許是你第一遍不曾看懂的,而錯過了就可惜了。

我愛看電影,尤愛戰争題材的電影。戰争裡裹挾的善與惡,人性的悲憫與掙紮,非黑即白的價值判斷與選擇都給我們敲響寶貴警鐘。例如:《小男孩》、《養家之人》、《辛德勒的名單》、《我在伊朗長大》、《追風筝的人》、《黑暗彌漫》等等,當然還有《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目前我看了兩遍,第一次時僅僅是颠覆了我對它名字的定義。了解了故事背景與大綱,而其中的正反對立,掙紮、哭泣的細節确實我不曾注意到并且讀懂的。

...

黑暗與鮮紅交織

01:

第一個地方,影片開頭就有一個父親即将上任,一家人坐在房子裡讨論搬家事宜,而男主人公即小男孩兒是單獨坐在一個椅子上的,與家人形成了一種三角對立的情形。男孩的對于搬家的不贊同,家人的說服,對立的态勢都為這個男孩後面的命運埋下了引子,仿佛注定他走向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

說服男孩

02:

在所有人都為男孩兒的父親上任高舉酒杯高呼"希特勒萬歲"的時候,奶奶表現除了她的不贊同與反對,她的這一行為也被認為是背叛國家與民族的,是為人所不恥的。而後奶奶的去世也将家庭氣氛推向高潮。(妻子明白了丈夫的所作所為,并且不能接受。)

奶奶曾說:"打小我就給你做各種戲服,你那時候就喜歡盛裝登場,現在穿着這身衣服,是否也感覺高人一等呢?"這句話背後折射出來的其實是赤裸裸的以父親為代表的希特勒一方對猶太人的種族歧視與迫害,在後面影片中也有提到,他稱猶太人是垃圾。

...

奶奶

03:暗喻

在影片中,許多鏡頭都為後續發展埋下伏筆的同時,還有很多暗喻的鏡頭,例如地下室裡堆積成小山的洋娃娃,表面是講述男孩姐姐的思想轉變,但那些淩亂的娃娃是否又像及了最後在勞動營裡赤裸裸死去的猶太人。

...

地下室的洋娃娃

在一次家庭聚餐時,一個猶太老人帕維爾因不甚打倒了紅酒杯,而被士官拖到了角落毆打,而後續再沒有老人的身影,也沒有提起,但是這個一閃而過帶血正在清洗的地闆卻靜靜地訴說了老人的命運。

...

帶血的地闆

04:友誼與命運的羁絆

男孩在影片中,是一個思想不斷被塑造的形象。他隻有8歲,對于很多事情并不通透,生活在父女建造下溫室裡,擁有年少時男孩兒一切的行為和幻想:活潑、好動、迷茫、天真的探險家。

...

黑暗來臨前

直到他遇到了勞動營裡的希姆爾。同為8歲,命運卻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保留一份孩童的天真,不知道勞動營究竟象征着什麼,他們一起下棋,一起玩耍。抛開老師所教導地敵人論,抛開周圍士官所說的臭蟲論。此刻他們僅僅是朋友。

而最後在男孩要離開前,聽說希姆爾找不到父親了,作為朋友的他決定在離開前彌補之前對他的歉疚,一同前往勞動營找希姆爾的父親。

就是這樣的一次尋找,成為了他們最後的回憶。男孩明白了勞動營和影片裡播放的善待猶太人不一樣,沒有小餐廳,也沒有幹淨舒适的卧房。他們被一同帶到了死亡的地下室,恐懼和害怕面前,緊握的雙手是唯一的支撐。

...

死亡

結語:

這樣的影片令人痛心的同時,也應該不斷反思與思考。勿讓曆史重現,世界才會有更多花開,更多芬芳。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