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醜joker》2019勇奪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跻身IMDB第19名,後面預計還會獲獎無數。上一次一亮相就能在IMDB排名靠前的還是9年前諾蘭的《盜夢空間Inception》,再上一次同樣是諾蘭執導的蝙蝠俠系列《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影片中最為出色奪目的正是希斯萊傑飾演的小醜,無論是小醜邪魅的人物造型或令人瘋狂的行為舉止或是希斯萊傑的頂級表演,2008年的當時,人們無不譽之為巅峰:漫改的巅峰,蝙蝠俠系列的巅峰,希斯萊傑的巅峰,小醜的巅峰……時間來到11年後的2019,《小醜joker》可視為黑暗騎士裡小醜這一角色的前傳——“小醜是如何煉成的”。


...

小醜片頭字幕

《寄生蟲》拿的是金棕榈,商業片的感覺更濃厚一些,但是這次《小醜》不同,沒看之前大家都以為是個商業片,畢竟導演是拍過《宿醉》的。如果抱着看黑暗騎士小醜的預期打開《小醜》,可能要失望了,這次的小醜是藝術片氣息更濃厚一些,通過描繪瑞凡菲尼克斯飾演的亞瑟弗萊克生活中的點滴,告訴觀衆,亞瑟弗萊克是如何從一名扮演小醜的“人民喜劇藝術家”從内而外幻化為黑暗騎士裡的小醜的。而《寄生蟲》,主要是憑借劇情的推動走向了最後,最有争議的“司機刺主人”之所以有争議,就是在人物内心推動上略顯薄弱而造成的生硬感(有人覺得生硬,有人覺得其實還好),或者說是情節急轉直下戲劇沖突的需要。在看《小醜》時,相信很多人的感覺都是,“怎麼還不動手”?然後在弗萊克自衛反擊時,帶走三個“華爾街之狼”時,觀衆才總算喘了一口氣,沒錯,還是原來的配方,原來的味道,這才是那個小醜。在劇情變得熟悉和合理的同時,在觀衆惴惴不安的心落下去的時候,不知不覺間,我們不曾發現,罪惡、暴戾、憤懑……在我們心中打破牢籠,破土而出,小醜殺的人越多,我們越覺得心安(因為這才是我們心目中的小醜),直到即使被逮捕卻又逃脫的高光時刻,相信我們已經忘了黑暗騎士中小醜的恐怖感覺。還好電影結尾找補了一下,給了個弗萊克在精神病院的鏡頭。


...

小醜形象比黑暗騎士裡更生活化

抖音上,一直很火的一個片段說,“我自認我這輩子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要被生活扼住喉嚨?”類似的還有傳說是張國榮遺書裡的話,“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類似的還有相聲的定場詩裡說的“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還有民間的俗語“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這也是小醜這部片子争議之處,仿佛傳遞了危險的價值觀念。為什麼要這麼喪呢?還有豆瓣高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包括《寄生蟲》……如果列舉下去,還會有很多很多這種電影。

還記得剛剛接觸得抑郁症的朋友,會傻傻的問,為啥會抑郁,不能積極陽光一點兒麼?現在懂了,這就好比問生病的人,你不能不發燒麼。是社會生病,電影發燒,還是電影生病,社會吃藥。總覺得不能怪電影。每個人,社會組織,國家政府也許都可以從這種“喪”中得到積極的啟示和對自我的批判,也許就夠了。現實比電影更複雜,就不舉例了,還是輕松點。

特别是一些人,在遇到一些事兒的時候,難免有會想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幾個字的時候,與人為善,善待他人,可能會幫助到松子、崔司機一家、太宰治,可能就是一個舉手之勞,或者隻要是平等對待,弗萊克可能就不會成為小醜,其實他也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内心不會那麼期望小醜的出現。

...

善待他人 與人為善